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香港紅十字會自2007年起舉辦「香港人道年獎」,是本港首個倡導人道精神的獎項,表揚得獎者救助弱勢的行動。本年度「香港人道年獎」繼續以「暗處有光.全賴有你」為主題,選出七位香港人道年獎及兩位香港人道新力量的得獎者,得獎者分别來自不同界別,以實際行動發揮人道力量,為社會弱勢作出無私貢獻。
香港人道獎2024得獎者:
陳志強先生:資深急症室護士,自中學時期加入香港紅十字會,投身志願服務至今超過五十年。多年來參與大型活動急救支援、協助運送物資到內地災區並監督分發,亦培訓紅十字青少年會員有關急救護理等技能。近年他多次參與海外救援工作,包括到尼泊爾、孟加拉、地中海及加沙地帶,為災民及流徙人士進行救助和治療。
梁子杏醫生:於就讀醫學院時開始各項人道工作,包括到海外提供醫療服務及培訓,她着眼於兒童健康教育,並於2015年創辦健康教育慈善團體Be Priceless,為兒童、照顧者及教育工作者提供課程,教導青少年了解成長期的壓力,避免心理創傷等,支持新生代的身心健康。
黃明慧文士:香港首位視障心理治療師及臨床輔導心理學家。於2015年創立「點字曲奇」,將點字放在曲奇上,讓大眾更了解視障人士,她同時與團隊創辦「醫藝同行」,結合中西醫、心理治療及藝術元素,到偏遠地區進行義診及探訪,為人們提供醫藥及心靈上的支援。
張淑儀醫生:於2005年聯同乳癌康復者及專業醫護,創立香港乳癌基金會,為患者提供情緒輔導及專業諮詢等服務,同時支援康復者重回職場及家庭,鼓勵她們保持樂觀心境及健康生活。基金會亦透過乳健中心提供乳癌檢查服務,成立「香港乳癌資料庫」,以具體數據推動乳癌政策發展。
霍熾成先生:退休護士,自2004年起為露宿者及基層人士提供針灸、推拿、拔罐等治療。他亦定期為天水圍單親家庭人士及院舍中風院友進行針灸,更會走遍各區,上門為行動不便的患者及老人家治療。此外,他亦會每年跟隨教會到泰國村落提供針灸服務,並在施術前與患者一同祈禱,支援心靈需要。
麥寶晶女士:深切治療部護士,自2010年起到海外,包括河南、雲南等貧困地區,為殘障兒童進行骨科矯正及唇裂額術後護理,十年前,她前往非洲馬達加斯加服務,有見當地赤貧嚴重,她決定將服務重心逐漸轉向該地,主要為骨科及燒傷病人提供手術及護理,她期望未來到非洲更多未開發地區進行服務,改變更多生命。
李芷殷女士:護士及助產士,多次參與海外人道服務,包括到南蘇丹、蘇丹、塞拉利昂、也門及埃塞俄比亞等地區,在偏遠村落、醫院和難民營擔任醫護和助產士工作,她同時培訓當地醫護處理複雜和高危的婦產個案,並推廣家庭計劃教育,她期望大眾能關注世界不同角落人們的迫切需要和困境。
香港人道新力量2024得獎者:
彭梽樃博士:大學講師,一直關注社區貧窮及兒童教育資源匱乏等議題。2011年與夥伴創辦義務機構「WeWah音樂家」,為基層學生提供免費一對一鋼琴指導,同時推動音樂資源共享,連結善心捐贈的音樂物資到基層家庭,團隊希望在音樂教育中結合更多元素,例如視覺藝術和敲擊樂,讓孩子探索音樂的各種可能。
李曦醫生:免疫及過敏病科醫生,對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在本港的診治發展不遺餘力。在本港未有相應藥物時,他音試聯絡各地藥廠,尋找合適藥物。由於藥物昂貴,他與團隊多年來收集病患數據,促成HAE藥物的本地註冊並成為政府津貼藥物,令一般病患者能夠承擔費用,未來他將著副研究HAE的預防,協助病人獲得正常生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