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人力資源短缺問題,特區政府近年加大了輸入外勞的力度,旨在紓緩各行各業的人手荒,促進經濟持續發展,但在政策落實過程中尚有不盡完善之處,對輸入外勞政策造成不利影響。香港文匯報近日的系列報道,再揭發黑中介剝削外勞黑幕,引起各界關注,再次提醒特區政府與內地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共同加強對指定中介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黑中介的不法行為,加大對外勞的宣傳教育力度,更有效保護外勞權益,順利推進外勞政策,增強本港競爭力。
勞工處於前年9月起推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放寬26個現時不准輸入外勞工種的限制,包括售貨員、侍應生、收銀員及電話接線生等等。透過計劃輸入外勞的僱主,提供薪酬必須不少於本地相關職位的每月工資中位數。據統計,工資中位數由10,270元至26,030元不等。由於這些職位薪酬明顯較內地同等職位為高,因此吸引不少內地居民應聘。截至去年11月底,計劃已批出37,500個配額,有效緩解了多個行業人手短缺。
黑中介看準市場需求,利用兩地的信息差以及外勞對香港政策的不熟悉,設下種種圈套,騙取外勞的高額中介費。他們以各種名目、各種手段哄騙外勞,甚至公然違反法律法規,不僅偽造招聘廣告、僱傭合約,甚至還偽造入境處簽發的文件,以騙取外勞的信任。這些行為不僅違反了法律法規,也嚴重損害了香港的形象和信譽。從廣西發生的多起外勞中介騙案中可見,這些黑中介不僅收取高額的中介費,還在收款後人間蒸發,涉款逾6,000萬元人民幣,留下受害者面對巨大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創傷。
在優化計劃執行的一年多時間裏,香港文匯報高度關注對外勞合法權益的保護,多次策劃系列報道,揭發黑中介剝削外勞的問題,成功瓦解部分黑中介個案。過程中,記者親赴內地接觸受害苦主,採訪業內人士和專家學者剖析背後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向。
黑中介之所以能夠鑽空子,一定程度上源於監管制度的不完善。目前,輸入外勞的合法渠道是由香港僱主向入境處申請配額,然後親自或經職業介紹所向全國合法的14間勞務公司在各省市招募人手。然而,由於內地地域遼闊,勞務公司的人脈網絡未必能深入到各縣各村,因此衍生出了中介或艇仔行業。這些中介扮演着轉介人的角色,將外勞介紹給勞務公司,並從中收取介紹費。然而,這些中介並不屬於整套輸入外勞機制,其收費水平和服務缺乏監管。
要打擊黑中介,關鍵在於加強對中介的監管。這需要兩地政府通力合作,對中介公司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和監管。規定只有具備合法資質的中介公司才能從事輸入外勞業務,嚴禁其他不合法的艇仔轉介行為。與此同時,兩地政府還應加強對合法的中介和勞務公司的日常監管,一旦發現其涉及剝削外勞行為,立即採取嚴厲的懲罰,包括吊銷牌照、罰款等,以儆效尤。同時,還應建立投訴舉報機制,鼓勵外勞和僱主積極舉報違規中介行為。
除了加強監管外,做好宣傳教育,提升外勞的防騙意識也是打擊黑中介的重要手段。不少外勞受騙源於兩地信息不對稱,特別是在農村,工人對香港的外勞政策不熟悉,容易誤信中介的謠言。因此,兩地政府應加強合作,提升信息透明化,幫助外勞獲取正確的招聘信息。現時,特區政府勞工處網站已提供合法招聘程序、輸入外勞的工種及權益指引,還新增了防騙提示,幫助外勞辨識合法招聘渠道。然而,這些信息並未得到足夠的傳播和普及。兩地政府應通過各種渠道向外勞普及相關知識和資訊,避免外勞墮入不法分子圈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