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梓田)特區政府發展局本季僅推一幅東涌住宅地,今財年土地供應涉8,340伙,僅達本財年目標63%。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回覆本報記者查詢表示,長遠來看,政府在賣地計劃中需以產業為基礎,當經濟前景明朗時,土地需求將增加。賣地只是一個結果,產業發展和經濟走向才是主要因素。因此,政府需要重視產業和經濟發展,這些是推動土地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礎。

張翹楚表示,以政府近期來說,推地的策略是根據近期成功出售的土地情況,再將相應區域的土地推出市場。例如,當沙田土地出售後,再推大圍的土地,方向是一致的。最近,港鐵東涌東站成功招標,政府也將東涌的土地推出市場,這顯示了有發展商的興趣,並了解售價情況。因此,政府現時的推地策略是穩健的,以減少流標為目標。
張翹楚認為,政府的土地儲備充裕,市民不必過於擔心。根據統計,至2024年9月,未來三到四年間有10.8萬個單位供應,每年約有2.7萬至3.6萬個單位。因此,目前的供應相對充足,即使短期內未達標也是可以理解。
長遠來說,政府不應僅設定年度的住宅項目數量,而是要有足夠的土地儲備,這是一個穩健的策略。未來的賣地供應不會有太大波動,因為地皮的銷情不佳,而住宅市場的庫存相對較多。因此,政府不會輕易推出大型地皮,以免流標影響市場氣氛。
近年來,政府傾向於通過市區重建局和港鐵公司進行土地招標。政府在賣地方面的角色一直不算多,但由於近年地契修訂和換地數量減少,總體供應和收益也隨之下降。即使增加土地供應,發展商也可能會自行調節。因此,政府在土地推出上會作適當調整,確保有足夠儲備以應對市場變化。
張翹楚又表示,對於是否有其他方法促進土地市場,政府在推出土地時應減少對發展商的成本和時間不確定性,例如減少政府和社區設施配套的要求。有人建議分期付款或分紅方式,這可能在市區重建項目中考慮,但作為普遍策略不太理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