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寧)香港作家曾繁裕多次在《香港文學》上發表作品,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文學》是一本歷史悠久的雜誌,它特別神聖,自己的作品能夠在《香港文學》發表,不但有種榮譽感,還有種與文學史連接的親切又深刻的感覺。」
曾繁裕曾經在《香港文學》上發表過一篇小說《牛雜佬的而立之年》,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開牛雜店的三十歲的男人去大陸喝親戚朋友的喜宴,親戚介紹一些女孩給他認識,因為覺得他到了而立之年就必然要考慮結婚的事情,但是牛雜佬對結婚看的很淡,他認為自己雖然已經到了三十歲,但不一定要跟隨社會的時鐘進行運轉,他有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我們雖然要孝順父母但是不一定要每件事情都要滿足他們,父母的決定有時候也存在問題。」
他當時將這片稿子發給了總編後,總編將這篇文章放到了雜誌的第一篇,這讓他非常驚喜,後來這篇稿子後來還入圍了鬱達夫文學獎。「我覺得這篇稿子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它的敘事風格簡單又平凡,現在大家都在追求寫作的技巧,但有時候貼近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曾繁裕自述自己最欣賞的作家是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是曾繁裕最愛的讀物之一。《安娜卡列尼娜》的結構非常特別,安娜和伏倫斯基是一條主線,列文和吉娣是另一條主線,這兩條線無數次交叉纏繞,有過許多深刻的羈絆。然而,作為兩條主線的靈魂人物——安娜與列文卻從未相識,要到小說的最後八分之一,才有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會面。「我讀了《安娜卡列妮娜》後才意識到原來長篇小說原來可以這樣寫,兩條線互相平衡又交織在一起,呈現出關於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最終極命題。」而巧合的是,《香港文學》總編輯劉以鬯的《對倒》亦曾嘗試過這種寫作手法,男女主人公素不相識,共同在旺角共同看了一場電影后分離,他們的人生只有這一點交叉但是卻互相平衡。
曾繁裕說:「作為作家,我們要用文字追求真理、呈現真理,文學最珍貴的地方就在於能夠讓人變得很美好,文學是很難抓住觸摸的,只有通過心領神會才能感受的到。」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