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天然物種基因庫」,粵港雙方在深圳灣畔的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和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便共同守護着一片生機勃勃的紅樹林濕地,每年有約10萬隻候鳥在此越冬或過境。記者今天(5日)從廣東省林業局獲悉,在最新發布的「2024年省重要濕地名錄」中,16處濕地新入選,省重要濕地增加至43處。另外,目前廣東還有「國家重要濕地」3處、「國際重要濕地」6處。
廣東新增16處省級重要濕地
最新入選的16處廣東省級重要濕地,分布於廣州、珠海、中山、江門、肇慶等珠三角地區,以及汕頭、汕尾、潮州、揭陽、湛江、茂名、梅州等粵東西北地區;涵蓋河流水面、紅樹林地、森林沼澤、沼澤草地、沿海灘塗等9種濕地類型,具有生態系統獨特、水質狀況好、生物多樣性豐富等特點,是當地在保障區域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的濕地。
其中,廣東「澄海義豐溪紅樹林省重要濕地」通過清除海漂垃圾以及薇甘菊、水葫蘆等外來入侵植物,實施義豐溪海岸線生態修復,還通過人工種植等多種方式修復紅樹林生態系統,築就以紅樹林為主體的濱海濕地綠色屏障。
廣東「電白水東灣紅樹林省重要濕地」則通過開展紅樹林營造修復、清淤等工程,開展水東灣漁排清理、強化紅樹林巡護監管等一系列生態保護建設和修復工作,恢復種植紅樹林面積280多公頃,已成為候鳥遷徙的停歇地、越冬地和留鳥的棲息地。
粵港濕地保護構築「生態屏障」
濕地保護正為粵港澳地區構築「生態屏障」,而粵港近年也不斷加強濕地生態合作。其中,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和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共同守護一片紅樹林濕地;自從簽署深圳灣(后海灣)濕地保育合作框架協議以來,兩地在紅樹林和濕地保護方面成效顯著。這片濕地目前已經成為東半球國際候鳥南北遷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轉站」,亦為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寶貴經驗。
同時,深港兩地開展生態基線調查和水鳥同步調查,特別是對黑臉琵鷺及其棲息地的監測和調查。黑臉琵鷺作為深圳灣的旗艦物種和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其種群數量的顯著增長得益於深港兩地的合作保護工作。此外,深港兩地還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和環境教育方面的經驗分享,共同提升濕地生態承載力,維護「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的完整性。
目前,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已落戶深圳,對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而廣東省也將全力支持「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重點在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內開展紅樹林營造,積極建設「萬畝級紅樹林示範區」,加快建成全國紅樹林保護修復的「廣東樣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