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瑞豪、許芮榕)2025年是一個里程碑,意味着21世紀已走過四分之一,同時它也代表世代更替,我們將迎來新的一代。對於世紀之初、2000年的一代人,他們在今年亦將迎來25歲,這對人生來說是重要的一年。香港文匯報記者匯集多位來自中美兩國於2000年出生的青年,講述他們對2025年的看法。
身體健康比財富重要

蔡可迪 地點:中國湖北
對2025年看法:我最希望我和家人能夠在新的一年保持健康平安,以往總是會想着暴富發財這些願望,但現在意識到身體健康才是第一位。今年即將迎來25歲,之前總將自己當做孩子來看待,但隨着爸爸媽媽年齡漸大,我在過去一年間也明白了我要逐漸承擔起責任,完成成為大人的角色轉變。對新一年的期待尚還模糊,近期最大的期待是準備了很久的事情能夠得到滿意的結果,不辜負周圍人的期待。
2025展望:成長、健康、提升、幸福、財務自由
定居女友城市尋機遇

阿雷 地點:中國成都
對2025年看法:今年對我而言最大的變化是準備和女友去她所在的城市定居。我從高中起在歐洲留學過好幾年,對新環境的適應力不錯,但這次要離開熟悉的家鄉,有機遇也有挑戰。我喜歡健身,希望當一名健身教練,我覺得我今年25歲,職業規劃「試錯」空間是充裕的。希望和他人共同的健身愛好,能幫助我更快融入新環境中。
2025展望:健康、愛情、進步、挑戰、啟程
好好了解自己覓出路
費君 地點:中國香港
對2025年看法:今年即將迎來25歲,然而在剛滿24歲的頭幾個月,很多關於未來的計劃都沒有想清楚,至今還是困惑、迷茫、不知所措。我希望可以在2025年好好地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並且為之努力。新的一年中,我想花多一些時間陪伴家人,也想好好了解自己的家鄉,因為常年在異鄉讀書和工作,已讓我記不清故鄉的樣貌。新的一年我還希望自己可以賺更多錢和花時間出國玩,我想再去幾次日本,特別是大阪和東京。
2025展望:新生、希望、挑戰、轉機、堅持
期待實習課程攢經驗

吉吉·包 地點:美國加州(負笈美國的港人)
對2025年看法:我目前正在攻讀營養學,我期待新的一年在實習課程開始後, 能夠在不同的專業環境中獲得不同的經驗。我最近剛購買一輛價值2.8萬美元(約21.74萬港元)的汽車,計劃之後再購買一個Dyson V15吸塵機。我比較討厭事發突然的情況,這樣會打亂我的計劃,毀了一整天。香港老一輩有時不明白,努力學習不是唯一的出路,雖然學習對於獲得專業工作來說很重要,但許多嚴厲的父母只注重學業,而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2025展望:成長、穩定、轉變、健康、友誼
進行AI比特幣投資

巴勃羅·托爾恩·派諾 地點:美國洛杉磯
對2025年看法:我期待新的一年能夠進行人工智能(AI)或比特幣的投資,也會關注商業或地產投資。如果到45歲還不能退休,我會比較擔心。老一輩的人不理解努力工作、很少抱怨的人有多麼孤獨。
2025展望:成功、商務、規劃、賺錢、努力
開啟瑜伽教師生涯

索菲亞·英格拉姆 地點:美國得州
對2025年看法:我期待可以從老舊的單位中搬出,遷至一個建築較新、管理更好的單位。我即將在今年2月成為一位持證的瑜伽教師,我很激動,我可以開始我的教學生涯了。在新的一年中,我可能會買一輛車,我還想避免在旅行之外任何超過200美元(約1,553港元)的消費,這樣可以省很多錢。我之前花錢不太節制,如果繼續這樣,碰到緊急情況時會很糟糕,並且在特朗普重新執政後,他的關稅政策將造成生活成本上漲。
2025展望:夢想、轉變、儲錢、克制、快樂
遷夢想城市養活自己

傑德·沃爾特斯 地點:美國芝加哥
對2025年看法:我目前住在芝加哥,想在今年秋天回到紐約。我一直在努力賺錢,希望能買一間漂亮的住宅。搬回紐約這件事我想了3年,但現在這真的發生了。我想盡我所能,在我夢想的城市裏養活自己。目前我感覺我的事業很成功,但能否長久比較令我擔心。我認為我們Z世代充滿堅韌不拔的精神,永遠會為正確的事情挺身而出。
2025展望:迎接、事業、賺錢、堅韌、實現
Beta世代來臨 人際關係恐成稀缺品
香港文匯報訊 人們聽過千禧世代、Z世代,可能還有些人聽過Alpha世代,而下一代將在2025年來到這個世界。從2025年1月1日開始,最新的人口群體「Beta世代」來臨。
《紐約郵報》報道,社會學家以15年時間劃定一個世代,每個世代受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影響,發展出一個概述的共同特徵,千禧世代是指出生於1981至1996年的人,Z世代出生於1996至2010 年,Alpha世代是2010至2024年出生的人,到2025年誕生一個新的世代,在2025至2039年出生的人稱為Beta世代,預計到2035年,這個世代將佔全球人口16%,其中很多會看到22世紀的到來。
過分依靠科技 社群思維缺失
人口統計學家和未來學家麥克林斯爾形容,這個世代將在一個科技無縫融入日常生活的時代中成長。他們可能是第一代體驗「大規模自主交通、穿戴式健康科技,以及沉浸式虛擬環境為日常生活」的人。雖然Alpha世代經歷智能科技和人工智能(AI)的崛起,但Beta世代將生活在一個AI和自動化完全融入日常生活、教育、工作場所、醫療保健和娛樂的時代。但這個世代與科技的關係將會非常微妙,麥克林斯爾表示,社媒已讓真正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世界的稀缺商品,Beta世代必須找到真正意義上的聯繫方式。
《Zconomy:Z世代將如何改變商業的未來─以及如何應對》一書作者多爾西亦認為,Beta世代可能以前數代人所沒有的方式,扎根於智能型裝置和AI領域,像前一代人一樣,他們將依靠科技來解決問題。
然而澳洲莫納殊大學青年政策與教育實踐中心主任沃爾什表示,他對這些影響能否得到解決並不樂觀。他指出,儘管大型的生存挑戰並非新鮮事,但社群思維的缺失將阻礙任何有意義的行動,「我們看到意識形態和政治觀點的多樣化及分裂程度增加,未來的決策並沒有統一的宏大敘事指導。社會日益個人化,這一趨勢反映在身份政治及其他思考我們在世界中定位的方式上,現在更多關注的是『身份中的我』。」
現今青少年最鮮明的特徵之一是對機構的不信任。墨爾本大學社會學教授伍德曼表示,對機構的不信任或拒絕會產生什麼影響,仍有待觀察,「Beta世代出生的世界,是對塑造了一代人、甚至整個世紀的機構的信任正在減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