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27日,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研討會在廣州南沙舉行。專家表示,歷經5年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到了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取得突破的關鍵時期,粵港澳要有更大作為,要以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為牽引,推動」強化「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到」實現「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專家從多方面提出具體建議,包括在重大合作平台設立粵港澳合作園區、內地參與香港北部都會區片區開發、以共同舉辦重大活動或賽事推動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等。
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是把港澳內地化
廣東省、市大灣區辦負責人、港澳特區政府代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相關負責人及港澳及大灣區研究專家等100多人參加,圍繞探索創新與港澳合作的體制機制,加快推進粵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推動重大平台協同聯動作了主旨發言,建言獻策。
中央港澳辦一局局長,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振民在主旨發言中表示,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的關鍵時期,要從國際國內兩個大局高度來謀劃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相關安排。他認為,大灣區規則、機制的對接,不是把港澳內地化,而是要推動珠三角9市進一步對外開放,更加國際化。對於港澳而言,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澳門期間,提出3點期許,其中之一便是,更加積極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在國際舞台上展現更大作為。因此,港澳要在保持與世界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大膽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王振民談到,在這過程中,香港的規則和澳門的規則也有一定差異,要銜接國際最通行的規則。以香港為例,實行的是普通法,在經濟、貿易、金融等方面的規則比澳門更加通用,大灣區在這些方面可以銜接香港的規則。
香港建築領域標準加強與內地對接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曹旭東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觀察》主旨演講中指出,當前的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主要以內地方面的單邊調整為主,因為主要是對接港澳和國際規則。接下來,港澳也應進一步系統梳理,特別是在民生領域的銜接方面。
曹旭東舉例稱,香港很多規則運用的是英標或者歐美標準,有時候會帶來較高的成本,比如,市政大樓的翻修,建築材料來自內地,但需要拉到英國去做檢測,然後再運回香港,當中的成本可能多了幾億元。因此,在建築標準方面,就需要做一些調整,與內地實現規則、機制對接。
以大型賽會和活動先行先試推動大灣區融合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監方舟亦提出了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具體建議。他表示,香港在很多方面不具備的條件,現在已經大為改觀。如今,香港和新加坡一樣,也成立了政府投資基金和投資公司,新加坡可以在內地合作建設園區,香港更有條件在大灣區合作建設園區。比如,南沙在產業生態、土地空間等方面,就具備很好的條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