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遊客,在你面前的這口井是鎖蛟井,相傳1600多年前的南昌,有蛟龍興風作浪、為害生靈。曾出任蜀郡旌陽令的南昌人許遜施法術鬥蛟龍、收妖孽,並鑄造鐵柱將蛟龍鎖在一口深井裏,鐵柱高出井外幾尺,下面安置八條鐵索,鈎鎖地脈。許遜還作鐵柱讖記數語:地勝人心善,永不出奸仇;縱有興謀者,終須不到頭。從此,南昌風調雨順,黎民安居。據記載,許遜在136歲時,在西山得道,隨後他和他的家人共計四十餘口,連同家中的雞犬一起拔宅飛升,升入天界。這個故事成為了中國文化中最為人熟知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典故的來源。」
啊……原來如此,此刻,我正在參觀南昌市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鐵柱萬壽宮的導遊正為我們遊客講解南昌萬壽宮的歷史故事。鐵柱萬壽宮,是南昌繁華市井中的景觀。
作為文旅尋根調研,我用AI做City Walk,用語音查閱相關歷史資料。許遜,字敬之,是東晉時期的著名道士,出生於汝南(今河南),家居南昌,是道教淨明派、閭山派的祖師,被稱為許真君。他在道教中享有極高的地位,與張道陵、葛玄、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之一。江西南昌的民眾以及許姓人士常將許遜視為保護神。公元374年,許遜去世,傳說升天成仙,後人為了紀念他,在南昌鎖蛟井旁立許旌陽祠,後擴建為鐵柱萬壽宮。
這次出差來回剛好都路過江西省南昌市。選擇坐高鐵是因為在各個城市之間換乘十分方便,有不少車站都是在城市市中心位置,時間提前安排好的話,可以在城市之間留個幾個小時或半天,再換乘下一班高鐵,比方說中午到然後晚上走。這次我也不例外,趁機會在南昌溜達一下,做個簡單文旅調研,了解南昌市的歷史文化,約南昌的朋友喝杯咖啡吃個飯再出發。
前兩期專欄,我也提及過,到南昌的第一個景點,是到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拍照打卡,紀念塔旁邊是江西省美術館,因為只有3個小時,來不及去參觀。在餐廳快速喝了碗江西美食瓦罐湯後,馬上轉到第二個景點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走走。其他景點亦已計劃好返程再經過南昌,待個5小時左右約朋友見面再一起走走。
返程時再經過南昌,約了江西農業大學的段祖青博士聚聚, 由於我幾年前已上過滕王閣,所以這次就不登閣了。全國博物館周一都休息,加上時間十分有限,所以感謝段博士的建議以及在他的領路下,一起快速沿南昌八一公園逛了一圈,途經杏花樓(水觀音亭)、朱德舊居、佑民寺、江西畫院、百花洲、芭茅巷、徐孺子及澹台滅明墓地等地方。
杏花樓的建築風格獨特,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位於南湖湖心島,四面環水,北側經小石板橋連接與環湖路和建德觀街相鄰。杏花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清乾隆改名為「觀音亭」,俗稱水觀音亭,是南昌目前唯一倖存的明清古建築,不少文化名人如唐伯虎、婁妃(寧王朱宸濠的妻子,師從唐伯虎)、湯顯祖、劉應秋、吳應賓、徐悲鴻及傅抱石等,都曾在觀音亭和杏花樓居住,進行藝術創作,吟詩作畫著書立說,當下的杏花樓已演變成南昌畫院。
我們在朱德舊居門前拍照,體驗紅色文化。1926年12月,朱德受黨的指示來到南昌,利用國共合作的形勢創辦了軍官教育團,並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五路軍總參議兼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團長和南昌警備司令、公安局長。南昌起義是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等人領導推動的,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誌着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
江西畫院,前身是江西省立圖書館,於1930年建成,曾是民國時期的「南昌三大建築」之一,2023年對外開放後吸引了不少市民遊客前來參觀,如今已成為「網紅打卡地」。
百花洲,即南昌東湖畔之洲,因為洲上遍長奇花異草而得名。百花洲由東湖之中的三座小島組合而成,如李紳、杜牧、黃庭堅、辛棄疾、陳運和、歐陽修及文天祥等古代名人,都曾留下過讚頌百花洲的詩文。宋代隱士蘇雲卿,曾在百花東洲灌園植樹,後人稱這裏為蘇翁圃。明代戲劇家湯顯祖也曾登洲遊湖並賦詩一首:「茂林修竹美南洲,相國宗侯集勝遊,大好年光與湖色,一尊風雨杏花樓。」
還有一個小眾的景點,正是孔子曾經因為相貌的原因,沒收的學生澹台滅明(字子羽)在南昌的墓址。他沒因孔子不收他而氣餒,通過自身努力最終成為一位著名的學者,並在南方學派中獨樹一幟,其才幹和品德名震各諸侯國。孔子後來聽說了他的成就,深感後悔,感嘆自己「憑長相判斷人,看錯了子羽」。
接下來的文旅調研清單應該是南昌周邊:鄱陽湖(全國第二大淡水湖)及湖周邊一圈、八大山人故居及九江等等。這次來去匆匆,已感受到江西和南昌的歷史文化十分深厚,文旅產業有待開發,未來必定會更上一層樓。
作者:梁家僖(文旅部 香港青年中華文化傳播大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