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獨特性吸引世界跑手 推動體育盛事化產業化
「中銀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半馬拉松」來到第二屆,除了升格為世界田徑聯會金級道路賽,大會也汲取去年經驗,推出三大措施改善比賽安排,從細節入手提升比賽質素。中國香港田徑總會(田總)主席關祺表示,香港近年跑步風氣盛行,期望「港珠澳半馬」成為恒常賽事,藉其獨特性吸引更多世界各地跑手來港,助香港推動體育盛事化和產業化。 ●香港文匯報記者 葉詩敏
港珠澳大橋貫穿香港、珠海及澳門三地,是大灣區的重要樞紐。田總去年首辦「港珠澳半馬」,以這座標誌性大橋與邊境禁區的獨特性,吸引本地和世界各地跑手來港「集郵」。關祺指出,繼去年成功舉辦首個在全球最長的橋隧組合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橋」的馬拉松賽事後,今屆賽事升格獲世界田徑聯會認可為「金級道路賽」,足證賽事在香港及國際體壇得到認同。
「港珠澳半馬」賽道位處禁區是賽事特色,但同樣亦令主辦單位面對不少挑戰,關祺表示今屆汲取去年經驗,推出三大措施改善比賽安排:縮短接駁巴士站到起點的距離、增加沿路補給品種類、在橋面接駁位加設鋪墊,提升比賽質素。
「禁區有很多程序,與政府各部門商議後作處理,累積經驗後相信今年會更暢順,包括保安檢查、核對證件等。今年亦改變了起點位置,比去年縮短距離一半以上。」大會今年把接駁巴士落客點至起點區的距離大幅縮一半減至500米,減少參賽者下車後步行到起點的路程,同時亦會完善有關設施及優化時間安排,避免上屆有跑手「人有三急」之下到路旁解決的場面出現。
港珠澳半馬成「集郵」跑賽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也重申「主動出擊」這個方針,而且既重「質」亦重「量」,繼續推動更多內容豐富以及涵蓋不同範疇的盛事項目。
關祺指出「港珠澳半馬」有其獨特性及發展空間,以「放大香港在大灣區位置,打通大灣區的跑步社區」為概念,「希望將來能與其他大灣區體育組織,如珠海、澳門,會有一些互相合作的比賽,是向前看的計劃。」他亦一直與港珠澳三地政府商討將賽事擴展至全馬賽事的可能性,有意將「港珠澳半馬」打造成大灣區體壇盛事。
今屆參加人數設8,000個名額,本地及海外跑手均可報名參加,關祺稱今屆吸引逾一成非香港居民跑手參加。「主要是內地,去年也做到這個目標,內地很多跑手都想參加這個比賽,目前超過一成報名的是內地跑手。」他指這項賽事升格為「金標」後,「是一個『集郵』的項目,在國際行事曆都有這個賽事,相信很多追求參加不同地方跑賽的人,在橋上跑經邊境會吸引很多外國跑手。我們也特別以此作賣點,特區政府亦想讓外國知道,香港已全面復常這個訊息。」
長跑推動體育產業化
香港近年跑步風氣盛行,關祺認為除了田總秉承「辦好賽事」的信念,也積極配合政府「五化」的體育政策方針。「政府提出體育精英化、普及化、盛事化、產業化、專業化,推動市民多參與體育運動。其實港人在疫情後更注意健康,加上名人跑步效應,坊間亦多了很多跑步教練,他們也扮演重要角色,組成很多跑隊、跑會。知名體育品牌也成立自己的跑隊,有目標地放在比賽中,看得到整個跑步風氣。」他續笑指坊間的跑賽都有計劃性和目標:「半馬、馬拉松前,香港跑得的路都有比賽。」
事實上,一場國際性比賽已能為體育盛事化、產業化和專業化帶來影響。關祺續說:「一個比賽包括周邊人士,如推廣的不同媒體、教練本身,甚至是Sports Promoter可在比賽中賺錢。商業產品透過大型體育盛事推廣品牌,如比賽動不動訂幾萬件衫,產業鏈好強大。」
跑步運動的興起帶動了體育裝備、體育培訓等相關產業發展,他以「港珠澳半馬」作例,跑手備戰需要入手裝備、講求營養,外國跑手來港亦帶來旅遊經濟,「政府說體育要產業化,是能一直發展下去,體育可以製造很多經濟效益,如旅遊,國外跑手不是一日遊,要早到埗提取選手包、準備,完賽休息夠先走,相信能推動香港旅遊。」
「好多大城市都利用長跑展現城市的美,倫敦、波士頓、東京都很自豪能主辦大型賽事,也顯示出有能力組織到世界性比賽,所以品牌各方面都好重要。」關祺也相信,「港珠澳半馬」能展現香港不一樣的城市魅力,讓更多人認識香港。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