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特別展覽「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小凡)十七、十八世紀,紫禁城和凡爾賽宮分別是中法兩國的政治、文化和藝術中心。兩座宮殿雖距離遙遠,卻對彼此充滿好奇。在兩國宮廷的主導下,以穿梭往來的法國傳教士為橋樑,中法展開了廣泛而深刻的交流。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特別展覽「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攝)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特別展覽「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攝)

為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及中法文化旅遊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2024年12月18日至2025年5月4日期間,推出特別展覽「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展覽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與法國凡爾賽宮聯合主辦。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特別展覽「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攝)

展出來自兩大世界遺產——紫禁城及凡爾賽宮近150件珍品,呈現十七世紀下半葉至十八世紀百多年間,中法宮廷在文化、藝術、科技等領域互相欣賞、啟發及交流的歷史。中法兩國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產生了新的技術、知識和藝術形式,共同書寫了兩國文化交流互鑒的精彩篇章。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特別展覽「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攝)

今次是香港首度在同一展覽中同時展出紫禁城及凡爾賽宮兩個世界遺產的重要文物,展品包括8件中國國家一級文物,以及法國凡爾賽宮珍貴館藏和一些近年來的新收藏。展覽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轄下「文化藝術盛事基金」的資助。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特別展覽「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攝)

四單元150件文物探索中法文化交流

展覽分為「兩座宮殿」「科學與外交」「工藝互鑒與創新」「藝術與新知」四個單元,分別深入探討兩國的輝煌,並關明它們之間的重要交流。

凡爾賽宮皇家禮拜堂大門鑰匙(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攝)

「兩座宮殿」單元的旅程以凡爾賽宮皇家禮拜堂大門鑰匙和康熙的印章開始,它們代表了皇家權力。展區分別介紹十七、十八世紀的中法皇室成員。他們雖從未謀面,卻在彼此的凝望和想像中,將兩座宮殿、兩個國家、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黑漆彩繪鐘(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攝)

「科學與外交」單元中,一件黑漆彩繪鐘,出自路易十四宮廷御用製鐘大師巴爾薩扎•馬蒂諾之手,其作品在當時的法國售價十分高昂。乾隆時期,清宮對鐘進行了局部改動,包括鐘殼更換為黑漆彩繪板,並為鐘盤添加「乾隆年製」款,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郭福祥表示,這隻鐘錶體現了中法之間對藝術的高度認同。

菊花紋壺(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攝)

「工藝互鑒與創新」單元中,一件菊花紋壺為故宮博物院館藏的國家一級文物。郭福祥介紹,此壺過去一直被以為是廣東官員送給清廷的貢品。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專家在其底部發現一個細小的紅款,由十八世紀法國著名琺瑯工藝師約瑟夫•科托所署。原來,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帝下令製作新品且「務要洋琺瑯」,廣東粵海關官員於是把一批製作琺瑯器的訂單及樣品發至法國。科托在金胎上繪製出中國風格的花卉紋樣。此壺製成後,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運抵北京,由乾隆帝珍藏。該壺正反映了「中國訂製、法國製造」的工藝交流故事。

乾隆帝瓷板像(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攝)

「藝術與新知」中,一幅乾隆帝瓷板像極為吸引觀眾。因它與常見的皇家畫像不同,是根據意大利耶穌會士潘廷章所繪乾隆帝畫像製成。1776年,在瓷板像製成後,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將其收人,並掛在凡爾賽宮的書房內;他於1779年又收入了一件相同的瓷板像,據說作為外交禮物贈予了乾隆帝。此幅乾隆帝瓷板像影響深遠,塞弗爾瓷廠依此像燒製出多尊乾隆帝全身瓷像,其中至少有十三尊成為法國王公貴族的收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特別展覽「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攝)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特別展覽

「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一一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

展期:2024年12月18日-2025年5月4日

地點:香港故宮博物館展廳9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