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蘇榕蓉 福州報道)由黃子華、許冠文(米高)、衛詩雅及周家怡演出的電影《破·地獄》連日來捷報頻傳,不僅登頂香港影史華語片票房榜冠軍,票房超越1.35億元港幣。在內地與台灣,該電影也一路高歌猛進,先後登頂當地電影市場的票房冠軍,大有使港產片重回巔峰的勁頭。內地與台灣業內人士對影片也不吝溢美之詞,紛紛強力推薦。許冠文、衛詩雅及周家怡聯同導演陳茂賢昨日一起到尖沙咀戲院謝票, 並預告將舉行千人慶功宴, 其間更有影迷送上花了兩日時間畫的素描畫給許冠文。
《破·地獄》在香港上映月餘,以1.35億元港幣的票房,成功登頂港產華語片冠軍。12月6日,《破·地獄》轉戰台灣,上映首周全台灣票房就突破409萬新台幣,且仍在增長中。而在內地上映次日,《破·地獄》仍在同日首映的影片中繼續領跑,以6,916萬元人民幣的票房,使之繼續登頂票房冠軍。此也意味着,海峽兩岸及香港地區觀眾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共鳴,藉《破·地獄》得以體現。
文化共鳴可跨越海峽與方言
前央視知名主持人張泉靈在觀看完《破· 地獄》後忍不住熱淚盈眶,她感慨最近兩年香港電影重新回到了現實主義,有感生死這個話題並不輕鬆,但電影直戳內心最柔軟和遺憾的地方,在她看來觀眾在電影的最後20分鐘是能感受到淚水滴滴墜落,但你身邊的人未必能發現你在抽泣。而電影中黃子華的一句台詞:「是的,活人也是有自己的地獄的。」令她印象深刻,電影裏那些遺憾,讓她回味良久,大呼值回票價,亦值得尊敬,而三位主演都很超出預期。阿嬌也在社交媒體發文,「在故事裏痛快哭一場,走出影院盡興而活。」
「觀影過程中,影廳彌漫起此起彼伏的啜泣聲,觀眾們也在映後交流中分享電影令自己想起故去的親人,也引發對人生新的思考。」台北青年王先生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8日他和友人相約去電影院看的,「很久沒看過這麼夠味道的港片了。」王先生說,電影討論的是死亡這一嚴肅主題,片中關於生離死別的情節容易得到成年觀眾的共鳴,因為大家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失去親友的傷痛。破地獄這一儀式已被列為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的是中國人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在台灣也有「牽亡歌」的類似儀式,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讓觀眾在欣賞電影時擁有更多共鳴與共情。
王先生對影片國際版海報印象尤為深刻,認為其融合了傳統文化元素。海報是台灣平面設計師方序中設計的,在這款海報中,喃嘸師傅在熊熊火光中飛舞,跟《破·地獄》的英文翻譯《the last dance》非常般配,形成了一幅簡單而不失美感的空間感設計,視覺衝擊力極強。王先生認為,影視交流合作可以成為增進內地、香港和台灣民眾了解、共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
台導演包場請友人品鑒
華語影視知名導演、台灣製片人黃朝亮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前日(14日)他在福建廈門看的首映,他表示:「人面對生死離別都是最為傷痛的,最打動人心的,編劇和演員都把情感詮釋得非常細膩,影片有着溫情的底色與正宗的港味,同時也承載了足夠豐富的內涵,它對傳統文化傳承中破舊立新的探討,對父權結構下華人家庭困境的反思,對死亡教育的關注,都給我留下許多回味。」
黃朝亮認為,電影中有一句台詞特別引人深思,「不止死人要超渡,生人也要破地獄,生人都有好多地獄 。」黃朝亮說,香港市民文化所孕育的港片氣質,與生死大事的選題產生了微妙的化學反應,讓這個關注死亡的命題,獲得了更多看向生的視角。實際上,香港和台灣殯葬業文化很相似,比如對亡魂的超度等等。《破·地獄》也為台灣觀眾傳遞着獨特的溫暖與力量,鼓勵「破」開屬於各自心靈的「地獄」,獲得生活的勇氣與態度,而這樣的「破」而後「立」,或許也正是當下許多台灣人所期待的一份撫慰與激勵。台灣影視圈不少業界人士強烈推薦,台灣導演朱延平就自掏腰包包場請很多朋友去看,他相信影片在台灣的口碑會越來越好。
順應中國台灣觀眾精神需求
台灣政治大學博士研究生馮寧默向香港文匯報表示,電影《破·地獄》票房成功的根本原因是直面華人社會的共同議題,片中有豐富的道教禮俗儀式,探討了傳統華人社會所忌諱的生死議題,傳統宗教和儀式已然走到時代的岔路口,順應現代社會還是固守傳統禮俗是華人都要面臨的議題,影片以喪事從業者的視角展現了當代華人世界面臨的變動、情感的掙扎,順應了台灣觀眾的精神需求。和香港一樣,台灣社會重視傳統也擁抱現代,兩者碰撞的議題也是台灣居民甚至是全球華人面臨的課題,影片對這種碰撞刻畫的用心、真誠和文化維度宏大的立意成就了這部電影在內地、香港和台灣的成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