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若溪)日前,大快活集團發布2025財年中期財報。截至9月底,集團在內地共經營23家快餐店,較3月底凈減少門店1家。大快活集團表示,內地店舖為迎合當地口味做了產品本地化,今後將更專注於外賣食品。記者從美團獲悉,平台外賣數據顯示,大快活多家門店外賣月銷量達3000單甚至5000單以上。相比傳統港式茶餐廳的運營方式,依靠線上維持穩定單量,在內地市場或許更加高效。

大快活集團主營港式快餐,於1972年在香港荃灣開出首店,1991年10月在港交所上市,次年進軍內地市場。2016年後主要在香港和廣東發展。結合財報數字,大快活本期凈利率不足百分之一。從內地餐廳來看,本期收入同比下跌4.23%至9080.3萬港元,經營利潤同比下跌96.44%至93.7萬元。以23家門店計,店均月營收約為65.8萬港元,在區域快餐中屬於頭部水平,但店均月利潤折算下來僅有6790港元左右。

快餐微利並非個別情況。當前我國小吃快餐行業接近萬億規模,成為典型的「三高一低」(房租高、人工高、食材成本高、利潤低)賽道。伴隨經濟下行,行業承壓,賽道內價格戰持續進行,各品牌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
在此背景下,加快線上化轉型,提升外賣比例,減輕租金和人力等「三高一低」壓力,成為快餐企業普遍做法。例如老鄉雞計劃2024年內開出50家衛星店,其在深圳寶安區開設的衛星店,開業首月外賣訂單量達到18000單;海底撈、周黑鴨、農耕記、太二酸菜魚、醉得意、大龍燚、木屋燒烤等120個連鎖餐飲品牌已開設了近800家衛星店。鄉村基門店平均面積自2019年的253平米降至150平米,減少40%左右。
當前餐飲行業線上化率整體提升。虎嗅智庫綜合多平台數據分析發現,2024年上半年國內餐飲商戶線上化率為53.9%,同比提升了11.5個百分點,商戶增速高於行業規模增長。同時,從經營年限和外賣訂單增長來看,兩者關聯度較高—開店年限越長的店舖,外賣線上化水平越高。
業內人士指出,在數字時代,線上經營能力決定了餐飲企業的天花板。餐飲經營已經進入線上線下雙主場時代,小吃快餐利用線上策略,充分發揮外賣、團購的優勢,同時提升坪效,優化成本結構,是應對行業內卷的關鍵手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