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梁悅琴)面對土地和房屋日益迫切的需求,再加上本港基建工程量巨大,建造業人手不足及老年化問題困擾多時,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業界採用高效建築,例如「組裝合成」MiC建築法等,以提升建造業的生產力和成本效益。然而「組裝合成」須具規模的項目才能發揮到其成本效益,應用在小型項目上成本反而更高,故現時以公營部門採用為主,私人發展商多抱觀望態度,形成建造業並未能因為有MiC而減少對人手的需求。
「組裝合成」建築法是透過「先裝後嵌」的概念,「組裝合成」建築法有助紓緩本地建造業當前面對的一些挑戰。多個公營及非政府機構包括香港房屋委員會、香港房屋協會、市區重建局、醫院管理局等,已經開始採用或試行「組裝合成」建築法,有關項目已超過70個。
新建築法減少約70%現場人手
華懋集團為全港首個採用「組裝合成」MiC建築法興建私人住宅的發展商,長沙灣東京街的「瑜悅」為集團首個採用此建築技術的項目。華懋集團發言人指出,採用MiC可減省工地施工工序,能減少約70%現場人手,即使面對本地建造勞工短缺,亦能保障項目的施工進度。同時亦能減少施工時所產生的廢物,預計可減少68%建築廢物、75%噪音及減少碳排放,減低對附近社區帶來的滋擾。
華懋指出,若果能夠更廣泛應用,可降低建築成本。除了長沙灣瑜悅外,集團已計劃在東涌牽引配電站大型私人住宅項目中採用「組裝合成」MiC建築法。
新鴻基地產也回應香港文匯報查詢稱,新地也正就旗下項目採用「組裝合成」進行相關研究,成效則有待觀察。
不過,香港建造商會會長林健榮坦言,「組裝合成」MiC建築法可以達至「靚」、「快」、「環保」,唯獨建築成本未夠「平」,令私人發展商卻步。他指出,由於工序大部分於工廠製造,是固定的機械化生產,工人只需在地盤組裝,的確比傳統建築快20%至三分之一的建築時間。但由於現時買家對MiC建築法的樓宇質素未有足夠信心,而且必須一個個組裝件加一個盒保護來運送至地盤,運輸成本貴,加上目前生產MiC物料供應商不多,材料成本自然高。
構件運輸成本貴 欠剪裁彈性
此外,MiC建築法的房與房之間的牆身都是主力牆,如果市場喜好由兩房變三房,便令項目欠缺剪裁彈性,儘管政府容許採用此建築法的項目提供數個百分點的樓面面積豁免,但對於私人發展商而言,則欠缺誘因,導致未能普及。
他認為,要令建築成本大幅下降,必須要供應鏈生態環境是自由市場競爭才可,同時政府亦應該簡化審批程序以加快建屋時間,及容許房與房之間的牆身改為非主力牆,以增加靈活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