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夏微、李暢、蘇雨潤 上海、北京連線報道)當地時間4日11時14分許,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會議現場,中國代表向各國朋友發出邀約:「歡迎大家到中國體驗豐富多彩的春節文化。」
春節蘊含着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和平、和睦、和諧的價值追求,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中國春節申遺成功的好消息傳來時,不少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國友人也十分開心,他們與香港文匯報記者分享了自己的「中國年」故事,期待着乙巳蛇年春節的到來。
「難忘首次過春節 煙花照亮整條村」
孟巨石(Lukasz Madrzynski) 來自波蘭 現居雲南
「春節在我眼中是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每年都有中國朋友邀請我,去和他們的家人一起過春節。」波蘭人孟巨石2017年從上海同濟大學畢業後,定居在雲南,投身於生態旅遊工作。對他來說,春節是特別能讓他感受中國人熱情好客的時刻,也是讓他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的時刻。

2010年,孟巨石在安徽銅陵度過了他人生中第一個春節,那是一段被煙花照亮的絢爛的記憶。「我們當時買了很大的煙花,除夕夜家家戶戶都一起放,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整個村子和鄉鎮都被煙花照亮了,非常熱鬧。」這些年,中國人過春節的形式雖然發生了不少變化,但團圓飯、貼春聯、拜年等依舊保持不變。他最喜歡貼春聯,「我每年都提前買好春聯,順便學習一下漢字,很喜歡對聯上的文字所展現出的樂觀精神。」
春節讓人體會團結的力量
定居雲南數年,每年春節,孟巨石都會和他的中國朋友一起吃團圓飯,「少數民族也有一些有趣的活動,比如納西族會用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東巴字寫春聯,晚上會圍着篝火打跳。」
在孟巨石看來,中國春節非常值得外國朋友來體驗,「有很多機會嘗試各種美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和認識很多新朋友。」孟巨石認為,春節申遺成功是件非常值得高興的事,「因為春節能讓人體會到團結的力量和美好,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中華文化。」
「過節很有儀式感 想去體驗趕大集」
納齊爾 來自尼日利亞 在北京讀書
「那是一次很獨特的體驗,我很幸運地被當地的村民邀請至家中,共同慶祝這一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2023年春節,留學生納齊爾在中國農業大學河北曲周實驗站度過了一個難忘的中國年,豐盛的年夜飯令他印象深刻:「當時桌上擺滿了各式佳餚,從雞鴨魚肉到精緻小吃,應有盡有。平日裏,村民們的飲食十分簡單,可見春節對中國人的重要性」。放鞭炮、看春晚、貼春聯也是納齊爾去年春節期間很喜歡的項目,他說,「這些活動讓我感覺很有『儀式感』,雖然春晚我看不太懂,但是大家其樂融融圍在一起看電視、說笑的感覺特別好。」

感受到中國的熱情與活力
過中國年的體驗極大地激發了納齊爾對中國文化的興趣,「無論是街頭巷尾掛滿了紅燈籠的喜慶景象,還是家家戶戶洋溢着的歡聲笑語,都讓我深切感受到了這個國家的熱情與活力。」
當得知春節成功申遺的消息時,納齊爾十分激動地說,「申遺成功意味着春節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分享給世界上更多的人民,影響力越來越大。」
如今,納齊爾已重返北京校園,今年春節,他計劃與朋友們逛廟會、趕大集。「我的中國朋友告訴我,趕大集是年前必不可少的活動,那裏不僅有琳瑯滿目的商品,更有濃濃的人間煙火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感受那份熱鬧與喧囂,淘選一些物美價廉的年貨。」
「若遇舞龍和財神 感覺一年都幸福」
遠藤直子 來自日本 在上海工作
「中國春節就是熱熱鬧鬧的」,對於已經在中國生活了30年的遠藤直子來說,提起春節,她的腦海中便是那滿地鞭炮紅紙的景象。如果有外國朋友向她問起中國春節,她會告訴對方,那是個要穿紅衣服、講究吉利、享受幸福的節日。

搶頭香必做 最愛貼春聯
遠藤第一次過春節還是1993年,那個時候她剛剛從日本遠嫁中國,與家人生活在中國台灣。印象最深的是一家人除夕夜裏分頭跑去不同的廟裏搶頭香,祈禱一年的平安喜樂。「我記得那時候春節期間每天都要上香燒金紙,一天好幾次,非常忙。每天來家裏拜年的人也是不斷,會準備好多糖果。」遠藤笑言,「拜拜」甚至成了她最早學會的中文之一。如今遠藤一家人搬到上海生活已有20年,但每年春節去廟裏上香的習俗還保持着。這兩年因為照顧婆婆不宜出遠門,海外的親戚們便都會在春節期間聚到上海,一起熱鬧度過。「我們夫妻倆還會去市裏散步,專門找那種有節日氣氛熱鬧的地方去,要是偶遇舞龍和財神就會很開心,感覺一年都是幸福的。」
說起春節民俗,遠藤直言貼春聯是她非常喜歡的,「春聯在我家裝飾了一整年」。原本剛嫁到中國時她還不太喜歡這種紅色的貼紙,可這些年下來,如今已經變成是「沒有這個,會覺得缺少些什麼東西了」。
「張燈結綵氣氛濃 天津廟會最獨特」
王小龍 來自羅馬尼亞 在北京讀書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我有幸參與過很多回,每一次都令我非常難忘。」留學生王小龍(Alice)的父親曾在中國工作,故她從小就頻繁來華,並親身感受中國的年味。春節對她來說是一個特別歡樂和溫馨的節日。在春節,她最期待的就是和家人一起貼春聯、包餃子和放煙花,這些活動是在羅馬尼亞絕對體驗不到的,每次參與都讓她感到新奇和興奮。

除了家庭活動,王小龍還對春節期間中國街道的熱鬧氛圍讚不絕口。「每到過年,外面的街道總是張燈結綵,人聲鼎沸,充滿了節日的喜慶與歡樂。」去年,王小龍與中國朋友在天津共度春節。雖然之前也到過天津,但過年時的天津卻給她一種全新的感覺。她去逛了廟會,品嘗了麻花、熟梨糕等傳統小吃,還特意購買了印有楊柳青年畫的小飾品,作為這次獨特體驗的紀念。「這此的經歷獨一無二,讓我始終懷念。」
希望更多人喜歡春節
「我感到非常開心,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會喜歡中國的春節!」得知中國春節成功申遺之後,王小龍激動不已,認為這不僅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有效保護,更能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對這個節日和文化有更清晰的認識與了解。王小龍計劃今年留在中國過春節,到時遠在羅馬尼亞的家人也會一起過來。「到時我會帶着家人一起到街上轉一轉,同時也會和中國朋友一起外出聚餐。」
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每個「春節故事」都可成為文化出海超級IP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4日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中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談及春節申遺成功的重要意義,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張勃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春節申遺成功不僅是對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肯定,更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的國際認可。對內,將提升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讓國內的「年味」更濃;對外,進一步促進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和國際交流,利於其他國家民眾更好地認識、認同中華文化。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
申遺文本中強調:「『過年』為中國人提供了一種認同感和延續性。這一項目體現了中國人世代相傳的多種社會習俗,體現了中國人的道德規範、對家庭和國家的熱愛。它還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理念。」
張勃表示,在中國的節日體系中,春節以其歷史悠久、內容多樣、播布廣泛、傳承人眾、共享者多而佔據着特殊地位,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擁有約三千年歷史的春節,雖然自其產生之後經歷了諸多變化,但依然充滿活力地在人們的生活中傳承,是賡續不絕的文化傳統。它凝聚着億萬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寄寓着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它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也是中華文明持續不斷的典型例證。
申遺成功促進國際傳播交流
2006年,春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近年來,隨着「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不斷深化,貼春聯、蒸花饃、逛廟會、賞花燈等春節非遺民俗活動的復興讓各地的「年味」越來越濃。時代的變遷也為節日增添新的內涵。從「春運」「春晚」到「搶紅包」等各種新民俗活動,都為春節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張勃從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闡述了春節申遺成功的重要意義。對內而言,將激發全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承載着豐厚的習俗活動和文化內涵,申遺成功將促使人們更加關注和重視這一節日的傳承和發展,讓國內的「年味」更濃。此外,申遺成功還將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推動更多的資源和人才投入到這項事業中來。
對外而言,春節申遺成功對於促進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和交流具有重要意義。一年前,春節正式被列為聯合國假日,「中國年」升級為「世界年」。春節不但為全體中華民族所共享,也在世界多地深入民心。
全球約五分一人口慶祝春節
據不完全統計,與春節相關的民俗活動已走進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全球已有近20個國家將春節定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春節,共享歡樂喜慶的春節氛圍,感受絢爛多彩的中華文化。「從東南亞到歐洲,不僅海外華人、越來越多當地民眾也將春節視為自己的節日,他們也將本土文化融入到春節的節慶活動之中。」張勃對春節出海熱潮的升溫也有真切的體會。
張勃表示,春節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申遺成功將為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和交流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台,有助於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春節所蘊含的更新、慶賀、團圓、祈吉與和諧的文化內涵,也將對全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
春節成功申遺還為講好中國故事打開了新思路。張勃認為,除了豐富的民俗活動外,春節還流傳着大量民間傳說和詩歌諺語,每一個「春節故事」都可能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超級IP。
關於春節文化的未來發展,張勃表示,「儘管有人抱怨『年味』淡了,但春節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無法撼動的。未來,我們需要繼續加強春節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熱愛這一傳統節日。同時,也要關注其在海外的傳播和融合情況,以促進春節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增進人類社會福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