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今年出現多宗建造業欠薪事件。據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統計,至今有約2,000名地盤工人被僱主拖欠薪金及工程費,涉款超過3億元。代表大判的香港建造商會代表昨日向傳媒表示,現時政府對工務工程的中標總承建商(俗稱大判)已有一套嚴格的規管機制,包括必須提供按時支薪的紀錄,還有雙保險的討薪途徑。大判未能結算工程費的情況只屬個別例子,真正需要申請破欠基金的人數不多,出現拖糧很可能是大判已支付薪金給分判商(即二判、三判),不過,對方因自身資金不足,才沒有發工資給工人。商會呼籲大判要求分判商填寫具法律效力的「收妥全數薪金款項確認書」表格。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香港建造商會代表強調,總承建商支持工人維護合法權益,付出的勞動自然必須獲得應有工資,但在大判已付款的情況下,仍然出現欠薪,很可能涉及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工人受到判頭蒙蔽。分判商由於種種原因出現流動資金困難,在收取大判支付的工人薪金後並不下發,而是挪作其他用途,同時以各種理由要求工人「頂住先」,及要求工人簽署薪金證明,但往往一「頂」就是兩三個月。
第二,討薪需時。即便總承建商已付糧款,但分判商未向工人支薪,若是工務工程,政府現行機制仍會要求總承建商先付工人兩個月糧款,再追討分判商。工人討薪需要進行登記手續,銀行每月亦是按固定日期出月結單,導致工人收款紀錄出現滯後,快則10天,慢則一個月。
若涉「大細糧」 紀錄對不上
第三,業界的「大細糧」頑疾。為逃避報稅或享受政府福利,不少工人會和判頭商定兩套薪酬水平,例如明面日薪是1,500元,實際日薪是2,500元,但有關情況未必會向總承建商說明,導致勞資雙方各有不同薪金紀錄,工人未能收取足額薪酬。
商會代表指出,三種情況往往疊加出現,部分工人既是受害者,某種意義上也是共謀者,而勞方聲稱的欠薪數字最後有多少可獲認可,亦有待詳細檢視。
為避免再發生薪金糾紛,商會於今年10月已制定具法律效力的「收妥全數薪金款項確認書」,並發給會員公司,協助工友確認已收到全部薪金,含工資、獎金、津貼等。商會呼籲所有會員公司要求其分判商全面使用有關確認書,並根據個別及具體情況自行修訂內容,同時向工友廣泛宣傳,讓工友清晰認知自身權益,獲合理保障。
倡設扣分制升工地安全水平
對近月工業意外接連發生,商會表示,大判經已投放大量資源提升安全,以及關顧工人的工作情況,部分個案源於工人沒有遵從安全指引,商會倡議設立扣分制,以提升安全水平。
商會代表又直言,不少工人的年紀過大,影響工作效率,但不認同長期依賴外勞,建議通過科技應用以分擔部分工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