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EAM教育是全球最重要的教育重點之一,它包含了Science(科學)、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工程)、Art(藝術)及Mathematics(數學)(然而,現在有學者說應再加入閱讀(Reading)及其他元素呢),所以將上述各相關科目的綜合知識及能力教授給我們的學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教育目的。現時全球講求多元發展,只有知識及技巧是不足以應付現在、甚至未來的需要。有很多人士認為知識及「動手能力」是STEAM的教育重點,但如只有「動手能力」也是不足夠的,所以有學者提出了除了學科素養外,我們還需要具備不同的綜合能力及素質,而「橫向共通能力」便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其包括了六大範疇,共23項能力,第一項便是「創意」。
STEAM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培養我們的學生具備足夠的知識及能力,用來「解決問題」及「發明創新」,而不是單單的應付測考而已(筆者絕對認同測考評鑑,尤其是其對有效教育及人才培育有着正面的意義及重要性,下次讓筆者跟各位再作這方面的探討)。而全球亦正面對學生可能具備優秀的知識水平,但在提問、解難、應用及創新能力等,均出現偏弱的現象,我們正希望要培育出「高分高能」的學生,故筆者認同綜合學科知識及橫向共通能力均是培育人才的重點,而「創意」便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那我們應該怎樣才可提升「創造力」呢?有很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理念,但大多數認為「好奇心」及「冒險」是「創意」其中的要素,所以讓學生能「提問」是最要的一環。只要學生願意提問,除了可提升他們對學習的效能,也能增加他們對學習的自主性及知識的擁有度,更能讓他們有動力去解決身邊的問題及提升事物運作的效能,繼而推動未來的發展。
不過,除了學生外,學校及教師也應該具有「好奇心」、「勇於嘗試」及「創意」,例如我們能按學生能力來開拓科創教育,鼓勵及引導學生進行科創發明、科學研究及科創發明比賽,我們亦可按學生的能力及需要來裁剪、修訂及制定課程,又或我們可進行教學研究,藉以提升教學質素;從而創造一個具活力及動態的學習型組織,甚至是科創校園。
這樣除了可透過課程及活動進行STEAM教育外,亦可於校園內營造相關的氛圍及文化,讓學生從教師身上找到創意的身影及楷模,而教師、學生以至整所學校也是具活力及創新的同行者,並於學生的內心埋下科創的種子,協助他們開創自己的STEAM及科創之路。
筆者於3年前加入現在的中學,出任校長一職。學生品行良好,惟當時學校的課程未能針對學生的需要,對學生的要求不高;學校整體的動力及活力仍有很大的可改善空間,故筆者希望改動學校的課程,並提升校內的氛圍,引入多元化的活動、專題探究及比賽,從而協助提升學生的自我形象及信心,為自己設定更遠大的目標,更藉此為我們可愛的學子發掘及盡展其才能,希望能讓我們的孩子燃亮他們的生命(Light up your life here)。
我們跟一眾教師團隊一同努力及學習,設計及修訂校本課程,開展及加強支援不同的課外活動,以及鼓勵教師們帶領及指導學生參與不同的比賽。現在我校初中一年級同學已學習手機編程、MCU的編程、不同感應器及簡單機電模組的連接及運用,以及藍芽的連接等,而初中二年級的同學會學習人工智能(AI)編程,他們的第一份功課便是人面辨認系統。而同學們於每個學年完結前,均會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設計及開發他們的ICT科創發明系統;下學年,我們更會於初中三年級開展進階的手機及雲端編程的課程。
而早於2021年起,我們已是國際中學生ICT科創大賽「InfoMatrix」的國際夥伴,以推薦及帶領內地、香港及澳門的中學ICT尖子到羅馬尼亞參加這個全球大賽。於剛過去的6月,我校的兩位中四同學憑其自行開發的「腦電波靜觀培訓系統」榮獲InfoMatrix國際金獎,另一組同學亦榮獲國際銀獎。除了科創以外,我們於2023年疫情後,恢復了銀樂的演奏訓練,學生經過1年的培訓後,便獲邀參加於印尼舉行的全球大賽,並榮獲得兩項國際大賽。
此外,去年更開展了粵劇團、英語話劇團,同學的表現也相當優秀。除了演出「紫釵記之拾釵」大獲好評外,由中一同學主打編寫劇本的英語話劇也獲得各界的肯定及讚賞,更於香港學校戲劇節中獲得「傑出劇本獎」等4個獎項。此外,我們亦優化英語及人文學科,以進一步提升學校的教學效能,讓同學感受到我們的動力及創意,並跟同學們一同向前邁進。
我們相信配合優質的課程和活動、傑出的教師及良好的教學氛圍,可有效提升STEAM教育的效果、建立及優化學生的創意及解難能力,從而協助我們的莘莘學子裝備好自己,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廖萬里 佛教茂峰法師紀念中學校長,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STEAM教育常務委員會委員,教育評議會資深會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