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漁護署今日(12月1日)表示,凌晨零時在大澳擱淺死亡的鯨魚,已被送抵漁護署海岸公園石壁管理站進行解剖。經初步評估,該鯨魚屬喙鯨科(Ziphiidae),體長約6至7米,雄性,但品種仍待確認。又指海洋公園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獸醫團隊在鯨身未遭螺旋槳傷害或曾受船隻猛烈撞擊的痕跡,但在鯨魚的消化系統內則發現一個88厘米乘52厘米的大型帆布袋,死因仍需進一步分析。
漁護署續指,喙鯨一般居於深水海域,很少進入淺水水域或游近岸邊,香港水域並不是喙鯨的正常生境。由於鯨魚並不是在香港水域棲息的物種,牠們進入香港水域很可能本身已出現特殊情況,例如健康出現問題及迷失方向等。
據悉,若證實本次在香港發現擱淺的鯨魚屬於喙鯨科的朗氏印太喙鯨,實屬極度罕見個案。根據文獻研究及數據顯示,朗氏印太喙鯨為世界上最罕有的鯨類之一,主要分佈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海域,甚少於東太平洋出沒。
另據2003年發表的學術論文,全球僅得65宗目睹朗氏印太喙鯨記錄,而朗氏印太喙鯨於1926年被命名後,截至2021年全球擱淺次數僅17次,共涉及24條。由於朗氏印太喙鯨實在太稀有,基本信息如物種最大、最小及平均體長等資料仍不確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網站上,朗氏印太喙鯨於2020年被列為「無危(LC)」,但物種數量及分佈數量均列為「未知」。
翻查資料,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於今年6月6日,亦曾在清水灣鄉村俱樂部海邊發現一條喙鯨屍體。日本則錄得至少5宗朗氏印太喙鯨擱淺紀錄,包括在鹿兒島、北海道及沖繩等地擱淺,對上一次擱淺記錄是在2021年沖繩縣北谷町的宮城海岸,發現的朗氏印太喙鯨屍體長約5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