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深圳市民游客走進園區親近自然、欣賞美景。(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到公園裏散散步、賞賞花,坐在長椅上放空自己,來到戶外親近大自然,幸福感和安逸感都會得到顯著提升。這便是社交媒體上所說的「公園20分鐘效應」。

走到公園門口,我們常面臨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是否願意為了進入公園支付幾塊錢的門票。有人會問,絕大部分公園本就是國家補貼運營、帶有福利性質的利民場地,免費不行嗎?而且門票僅僅幾塊錢,為啥還要收?

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幾塊錢雖然不貴,卻能有效改變人們的行為。如果門票完全免費,公園可能會面臨過度遊客數量的擠壓。人流量激增後,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也會隨之出現:遊客安全隱患、垃圾增多、綠植破壞、清潔工作難以跟上、體驗大打折扣等。

而需要支付門票時,哪怕只是1元錢,人們會在入園前考慮是否真的需要進去,這樣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入園。這種心理門檻雖然不高,卻足以篩選出真正有需求的遊客。畢竟,願意為門票付費的遊客,往往對公園的服務質量和環境有更高的期待。

此外,作為城市中的公共資源,公園的維護和管理都需要成本。雖然公園的成本承擔方式因其性質和地理位置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總體上還是政府財政撥款佔大頭。如果完全免費開放,那麼無疑會增加財政支出負擔。收取幾塊錢的門票,雖然會產生額外的人員管理和運營成本,例如工作人員售票、檢票等,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公共財政壓力,讓公園運營更可持續。

這種「誰使用資源,誰就承擔相應成本」的成本分擔機制,有助於確保公園的長期運營和維護,並形成良性循環。買門票的遊客越多,門票收入越高,公園就越能得到更好的維護和發展,公園環境越好,吸引的遊客自然就越多。這種正向激勵機制不僅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還提升了公眾的滿意度。

此外,公園門票價格會根據季節、時間和遊客類型進行靈活調整。例如,在旅遊旺季或者周末假期,適當提高門票價格來控制遊客數量,減輕公園的承載壓力;對於老年人和兒童,提供優惠或者免費的政策,以鼓勵他們更多地參與戶外活動,享受自然。這樣的差異化定價策略,既體現了公平性,也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

幾塊錢的門票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實則是實現公共資源合理分配的手段之一。下次當你站在公園門口時,不妨想想背後的經濟學邏輯,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消費,更是對城市美好生活的一種投資。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