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3》最近完成備案立項,將分為上下兩部於 2027年公映,消息讓一眾科幻電影迷興奮不已。《流浪地球》和《流浪地球2》由郭帆執導,分別於2019年和2023年春節檔期上映,票房和口碑俱佳,被認為是中國當代科幻電影的里程碑,標誌着中國的電影特效製作技術真正躋身世界前沿。

《流浪地球》電影系列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雖然劉慈欣本人名列監製,但電影並未以忠於原著的方式改編。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主線故事,在大災難背景和「流浪地球計劃」以外,基本上都只是從原著汲取靈感,無論是木星危機,或是數位生命計劃,均是獨立發展出來的故事。

改編作品應被獨立看待

改編文學作品的方法從來非常多樣,從忠實改編至鬆散改編,即使面對同一部原作,不同年代和文化背景的導演和編劇都會有自身的獨特取向。改編後的作品雖與原作有關,但它應被視為另一個獨立的新作品,不能以「忠於原著」作為單一的評價標準。有時候,正是因為放膽擺脫原著,「只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電影作品才能另闢蹊徑,表現出與原著截然不同的精神。

就目前所見,親情和犧牲是《流浪地球》電影特別重視的情感面向。宋明煒認為,在電影中,吳京(飾演劉培強)塑造了一個「希望與兒子達成諒解的父親、為了讓地球上的人們活下去而選擇犧牲自己的人類一員」(〈時間重新開始了——《流浪地球》從小說到電影〉)而在第二部中,正是由於圖恒宇(劉德華飾演)極其希望逝世的小女兒能在數位世界獲得「完整的一生」,犯禁研發數位生命計劃,人類最後才能得以脫離險境,親情和救世在此獲得了完美的統一。

反觀劉慈欣的原著小說,則完全是另一回事。在小說中,人類的親情和愛情十分淡泊,角色面對配偶出軌、親人的死亡和失踪,都沒有太多的悲傷,一切都被死亡的恐懼所壓倒。因為太陽將會爆炸,當人類望向太陽,他們再也感受不到正面的情緒,只想到地球滅亡和文明毀滅。人類在漫長宇宙流浪中往往會表現得愚蠢和不理性,輕易被無科學根據的陰謀論所蠱惑,殺掉真正為未來而努力的科學家。在無望的後果中,還有什麼是可堪支撐的?

劉慈欣在小說中寫下這樣的一句:「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只要對未來還存有信念,地球還是會一直航行下去,邁向二千五百年後的許諾之地。當太陽不再永恒,信念本身就是永恒。

●郭詩詠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