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聰 天津報道)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從南開大學獲悉,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國際著名教育家、詩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泰斗葉嘉瑩,因病醫治無效,於11月24日下午在天津辭世,享年100歲。

「我是教詩的。我認為,詩歌能夠用美麗的韻律、聲音傳達一種教化。所以,我曾寫過一首詩,『中華詩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許再攀』。中華詩教要流播、要傳達給下一代,(就要)作出像李白、杜甫他們那樣偉大的成就。我們的年輕人,要共同向着這樣的高山去攀登。」不久前百年華誕時,葉嘉瑩曾如此總結自己的詩詞人生。
葉嘉瑩,1924年出生於北京一個書香之家,原名葉赫那拉·嘉瑩,後因戰亂改名為葉嘉瑩。她自幼便對古典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是輔仁大學古典文學的高材生,後成為加拿大皇家學會唯一一位中國古典文學院士。葉嘉瑩先生的一生,可以說是一部生動的中國古典文學傳播史,她不僅在中國,更在海外推廣了中華詩詞文化,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棄醫從文 立志做中國詩詞傳承者
葉嘉瑩先生的學術生涯,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史詩。她原本有機會成為一名醫生,但抗戰的爆發讓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輔仁大學國文系,立志成為一名中華詩詞文化的傳承者。從1945年起,葉嘉瑩先生便以一方講台傳授浩瀚的中國古典詩詞,她的課堂生動有趣,總能讓學生們陶醉其中。她不僅在國內的講台上發光發熱,還接受了哈佛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等眾多海外高校的邀請,為歐美漢學研究者講解中華古典文學,她的學術成果和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改革開放後,葉嘉瑩先生懷着對祖國的深深思念,給國家教委寫信,請求回國教書。1979年春,她在南開大學開始了回國講學的第一課,帶領學生們踏上了一場如癡如醉的中國詩詞之旅。此後,葉嘉瑩先生在中國各大高校講授詩詞,像候鳥一樣往返於太平洋兩岸,為中國古典文學的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弘揚中華詩教 一生「只為一件事而來」
葉嘉瑩先生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學者,更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她的一生「只為一件事而來」,那就是中國詩詞的創作、研究和教育。她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中國古典文學,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師者風範」。她不僅傳授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品格和修養,她的學生們都對她懷有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葉嘉瑩先生晚年定居南開園,她陸續將自己全部財產3,500多萬元人民幣捐贈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傳播,成立了「迦陵基金」,志在全球弘揚中華詩教,把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古典詩詞傳播到世界各地。
葉嘉瑩2013年曾獲得國家「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頒獎詞將她譽為「在世界文化之大坐標下,定位中國傳統詩學,她是白髮的先生,詩詞的女兒」。

桃李滿天下 百歲高齡仍指導學生
作為在海外傳授中國古典文學時間最長、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華裔女學者,她門下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
「我覺得應該讓年輕人在這美好的文學裏,汲取到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營養,這是我們的責任。所以我願意把古典詩歌裏崇高的思想與修養傳下去。」葉嘉瑩一直對於年輕人抱有很大期許,百歲高齡還在親自指導博士研究生,即使生病,床邊都放着學生的論文,便於隨時批閱。
八年前,葉嘉瑩先生曾在天津寓所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我是個胸無大志的人,只是盡自己的力量,把中國古典詩詞中生命感發的美好,傳遞給更多的人,如此而已。」葉嘉瑩說,「如果有可能,我願意繼續教下去,希望生命結束在講台上,不知道能不能實現這個願望。」
根據安排,葉嘉瑩的靈堂設在南開大學八里台校區逸夫圖書館,遺體告別儀式定在11月30日(星期六)上午10時在天津第一殯儀館濱河廳。
與香江學子對話 以詩詞引導人生
(記者 張聰 天津報道)葉嘉瑩先生與香港有着不解之緣。早在二十多年前,她曾多次來到香港,為香江學子們帶來一場場精彩的學術盛宴。她的課堂總是座無虛席,學生們被她那深情並茂的講解所吸引,彷彿穿越千年,與古人進行一場心靈對話。她不僅傳授詩詞知識,更傳遞着對詩詞的熱愛與執着,她的每一句話,都如同一股清泉,滋潤着學生們的心田,也激發了無數文學愛好者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追求。

多次與港作家學者交流分享
在香港,葉嘉瑩先生的名字早已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2002年,香港嶺南大學為了表彰葉嘉瑩先生對古典文學的傑出貢獻,特別授予她「榮譽文學博士」的榮銜。這一榮譽不僅是對她學術成就的肯定,更是對她多年來致力於文化傳承和教育的認可。
除了學術上的交流,葉嘉瑩先生還與香港的文學界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她曾多次與香港的作家、學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分享自己的學術心得和人生感悟。她的謙遜、和藹和睿智,讓每一個與她交流的人都感到受益匪淺。「葉先生有非常大的感染力和信念,她相信中華詩教能夠改變人,能夠給所有年輕人的人生提供一個引導的方向。」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原主任鄭培凱回憶說。
中華詩詞學會會長悼念葉先生 「畢生獻給詩詞教育 代表當代詩詞創作高峰」
(記者 張寶峰 北京報道)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周文彰24日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得知葉嘉瑩先生不幸逝世的噩耗,感到非常悲痛。葉嘉瑩先生把一生都獻給了中華詩詞的教育、傳播以及培養後學上。而且她自己創作的詩詞非常高雅,堪稱代表了當代中華詩詞創作的高峰。
學會將推出哀悼葉先生詩詞專集
周文彰表示,聽聞葉嘉瑩先生逝世的消息,全國很多詩友自發寫詩表示哀悼,中華詩詞學會將推出哀悼葉先生的詩詞專集,向南開大學發去中華詩詞學會的唁電,並組織出席葉先生的告別儀式。中華詩詞學會將籌備在中華詩詞博物館召開葉嘉瑩先生追思會。位於首都圖書館內的中華詩詞博物館專門設置了迦陵書舍,收藏先生的著作、講課講學的音像製品,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精品詩詞著作和詩詞集。
「葉嘉瑩先生是中華詩詞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也是學會顧問。我上任後看望的第一位前輩,就是葉先生。」周文彰動情地說,「當時葉先生已經以輪椅代替走路,但是見面之後,她依然談笑風生,十分健談,談起詩詞,更是滔滔不絕,先生開朗的性格和廣博的學識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周文彰還回憶到,在慶祝先生百歲華誕的時候,中華詩詞學會授予先生「百歲詩星」榮譽稱號,以讚美她對中華詩詞的卓越貢獻,並表達我們對她的敬意。當時,全國詩友紛紛賦詩祝賀,中華詩詞雜誌社專門把這些作品編輯成書,表達出中華詩詞界對葉先生的一片敬意。
「2023年10月,南開大學牽頭召開了中華詩教國際學術研討會,我率學會代表團參加了會議。當時,葉嘉瑩先生已經住院治療很長時間,但是她不顧大家勸阻,堅持到會場跟大家見面,並且發表了令人難忘的講話。」周文彰說,葉嘉瑩先生對那次會議非常重視,她既回應了詩友們對她的關切,更表明了她對中華詩教的熱愛和深情。
【記者手記】「蓮實有心應不死 人生易老夢偏癡」
(記者 張聰 天津報道)2016年以來,香港文匯報記者有幸多次與葉嘉瑩先生近距離交流。那時候滿頭銀髮的葉嘉瑩先生偶爾坐在輪椅上微笑着給大家講詩,優雅從容。在與葉嘉瑩先生的交談中,香港文匯報記者深刻感受到她對詩詞的熱愛與執着。她的一生,是與詩詞相伴的一生,無論身處何地,無論遭遇何種困境,詩詞都是她心靈的慰藉和力量的源泉。她用自己的才華與熱情,將古典詩詞的美好傳遞給一代又一代人。
交流中,葉嘉瑩先生經常提起她與荷花的緣分。「我的小名喚作小荷,生於農曆六月荷花盛開的季節。」如今,這位詩一樣的先生永遠留在了南開大學的荷花塘畔,她的一生,也如荷花般高潔、堅韌。在葉嘉瑩先生的一生中,她始終堅守着自己的夢想和信念,用詩詞點亮無數人的心靈。她曾說過:「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癡。」這句詩不僅是她一生的寫照,更是對我們所有人的鼓舞和啟示。
葉嘉瑩自稱是「教詩的人」。她認為,詩歌能夠用它美麗的韻律、聲音傳達一種教化。記者回想起與葉嘉瑩先生的每一次見面,她那雙充滿智慧與溫柔的眼睛,她那一句句深情並茂的詩句,都彷彿還在眼前。她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一部關於詩詞與教育的傳奇。葉嘉瑩先生的一生,是與詩詞相伴的一生。她的去世,讓我們更加珍惜那些流傳下來的詩詞,更加珍惜那些還在為文化傳承而努力的人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