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15日公布照顧者「自我關顧程度」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逾八成受訪照顧者感到照顧壓力偏高;有「Me-time」的照顧者的壓力明顯比沒有「Me-time」者為低。對此,協會向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提出四大建議:一是推廣「Me-time 理念」,強調照顧者關顧自己身心需要的重要性;二是加強宣傳及優化照顧者服務;三是推動社區共同承擔照顧責任;四是關注在職照顧者需要,並呼籲社區各界別及政商民一起支持照顧者,推動建立照顧者友善社區,令照顧者透透氣,感到照顧路上一點甜。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於今年7月至8月期間進行「自我關懷狀況」問卷調查,收集共1,079份有效問卷,旨在了解照顧者自我關顧程度「Me-time」與照顧壓力的關聯性,及探討照顧者的服務需要,以協助社會各界規劃適切的支援服務,並提升大眾對照顧者需要的關注。
調查結果顯示,有八成受訪照顧者為60歲或以上,屬「以老護老」,情況令人關注;有過半受訪者的照顧年期逾5年以上,反映不少照顧者需長期肩負照顧責任;近四成受訪照顧者每日需要提供至少8小時的照顧;高達八成受訪照顧者表示照顧壓力偏高,當中有22%受訪者表示完全沒有「Me-time」;即使是有「Me-time」的受訪者,亦有近三成人表示「Me-time」不足夠。
此外,調查結果顯示「Me-time」的時間與壓力程度密切相關,有「Me-time」的受訪者的照顧壓力明顯比沒有「Me-time」的受訪者為低。
對此,協會提出四大建議:
第一,推廣「Me-time」理念,強調照顧者關顧自己身心需要的重要性,鼓勵照顧者在日常生活中定期安排Me-time,並建立後備照顧者網絡,預備多位家人、朋友或鄰居作為後備照顧者,在有需要時分擔照顧責任,減輕主要照顧者的負擔,以及推動照顧者生涯規劃,規劃照顧歷程及未來生活,與照顧者探索其身份與照顧責任。
第二,加強宣傳及優化照顧者服務,提供及積極宣傳更多元化、彈性及個別化的服務,例如到戶看顧、家務助理、日間或住宿暫託服務,建立照顧者的信心,讓照顧者有喘息空間。
第三,推動社區共同承擔照顧責任,發展及鞏固鄰舍支援網絡,鼓勵社區持份者以多元化方式支援照顧者,例如提供暫託看顧服務,建立照顧者友善社區。
第四,關注在職照顧者需要,推動政商民三方協作,建立照顧者友善的工作環境,協助照顧者平衡工作和照顧責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