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曾敏捷、鄧浩朗)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中醫藥發展,中醫藥發展專員鍾志豪上任後首次接受傳媒專訪,獨家向《大公報》披露,《中醫藥發展藍圖》可望於明年底公布,將涵蓋醫、教、研、產、管以及國際化等範疇,重中之重是完善中醫藥發展頂層設計,將中醫服務納入整體醫療框架,讓市民可以按照患病種類、病情發展不同時期的需要,獲得合適的中西醫服務,做到「應中則中、應西則西、應協作則協作」。

中醫藥發展專員鍾志豪於今年五月上任,負責統籌中醫藥專業及政策發展,與中醫藥界聯繫,共同制定《中醫藥發展藍圖》。他近日接受《大公報》獨家專訪,分享制定《中醫藥發展藍圖》工作最新進展。

「我們在進行持份者諮詢工作,至今已舉辦六場交流會,並透過不同平台及方式,與香港、內地、國際的業界交流,希望從市民角度、產業角度、中醫界角度、中藥界角度、檢測科研角度等,推動中醫藥發展。」鍾志豪說,制定藍圖工作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目標明年底公布。中醫藥發展藍圖小組委員會已舉行首次會議,會在醫、教、研、產、管及國際化等方面,廣泛吸納意見,並與業界溝通。

「(制定《中醫藥發展藍圖》)議題好闊,一定要考慮優次,我想最重要是『急市民所急』,讓市民得到合適的中西醫全面服務。」鍾志豪表示,中醫服務發展是藍圖重要組成部分,希望完善頂層設計,將中醫服務納入整體醫療框架,讓市民能在醫療體系得到最合適治療,做到「應中則中、應西則西、應協作則協作」。

鍾志豪舉例,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於走路一段時間或上落樓梯時,會感到疼痛,甚至影響日常生活。現時的西醫治療方案,一般是在病情後期、關節嚴重變形時,進行更換關節的手術(換骹手術),但此前只能透過止痛藥、止痛藥膏等紓緩疼痛;若引入中醫治療,情況不太嚴重的病人,可先透過練習太極強化下肢肌肉,延緩病情惡化速度,並透過中醫針灸減輕痛楚,直到嚴重退化時才進行換骹手術。

整合服務 優化流程

讓病人無縫接受合適治療

他又以中風為例,處理急性期的情況是西醫強項;到住院康復期,中西醫協作治療會是更好的選擇,透過中醫、西醫、物理治療師等組成的專業團隊,提供適切的復康治療;病人出院後,則可使用中醫門診服務。

「處理不同病情或不同病種,病人需要不同的中西醫服務。我們希望做到,病人應該看中醫時,能得到中醫治療;有些情況可能要中西醫協作,那就給他相應的中西醫協作服務;至於有些病可能是西醫的強項,那就提供西醫服務。要怎樣令服務幫助到病人,是藍圖一個最重要的考慮點。」

本港現有逾8000名註冊中醫,提供公私營中醫門診、中西醫協作住院服務等。每年約有1400萬人次使用私營的中醫服務,長者醫療券的中醫服務申領總額,由2020年6.3億元,增至2023年的11.4億元,位列醫療券服務類別第二位;18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的全年求診人數,則由2020年的100萬人次,增到2023年的逾160萬人次。

鍾志豪認為,本港的中醫服務本身有相當好的基礎,有足夠的中醫師、強大的社區服務網絡,隨着地區康健中心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醫管局持續擴大中西醫協作服務,以及本港首間中醫醫院將於明年底啟用,藍圖會考慮如何整合不同服務、優化流程,令病人可以無縫接受合適的治療。

康健中心配對網絡中醫師

減輕公營基層醫療負擔

他又提到,現時超過九成的中醫師在私人市場執業,藍圖會探討如何優化怎樣利用地區康健中心的配對網絡中醫師,提供更多中醫服務,讓私營市場幫忙減輕基層醫療負擔。

「我們研究怎樣寫這個藍圖的時候,我們將中醫放在一個大的醫療框架當中,希望中醫師可以和西醫、護士,以及其他醫療專業人員通力合作,給到病人最適合的中醫藥及西醫藥治療。」

鍾志豪預告,《中醫藥發展藍圖》在醫療服務、人才培訓、創新科研、產業發展、標準制定及規管,以及推動香港經驗國際化等,都會有着墨。各項建議會按性質分別交由藍圖小組委員會轄下的中醫藥服務發展工作小組、中醫藥產業發展及文化普及工作小組,或中醫藥專業發展及人才培養工作小組,研究及探討,以構建《藍圖》的初步方案及策略。

優化大學課程 加強中醫跨專業合作

中醫藥發展離不開人才,中醫藥發展專員鍾志豪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中醫藥發展藍圖》將探討如何優化中醫藥人才培訓,滿足長遠發展需要,包括透過優化大學課程設計,加強中醫跨專業合作;用好18區中醫門診暨教研中心及中醫醫院的培訓計劃,逐步加強中醫專科培訓,培養本地專科專病人才。

「中西協作提供了很好的跨專業合作基礎,但我們要思考怎樣在現有基礎上做得更好。」鍾志豪指出,香港擁有中西醫雙軌並行的醫療制度,要令市民得到「應中則中、應西則西、應協作則協作」的醫療服務,中醫需要與其他醫療專業人員相互認識及了解,透過團隊合作,為病人提供最適切的服務。

鍾志豪認為,加強跨專業合作培訓的方向之一是優化大學課程設計,令中醫學生對跨學科有一定認識,方便日後與西醫、物理治療師等其他醫療專業人員合作。

培養本地專科專病人才

鍾志豪又提到,醫管局的中西醫協作服務,以及即將啟用的中醫醫院,將提供多項中醫專病服務,例如中醫內科的腫瘤復康或紓緩、中醫針灸科中風後復康等,需要更多專科專病人才,專業發展是未來中醫培訓的重點領域。

他說,本港的中醫藥人才培訓,多年來得到國家的支持,例如香港的中醫師可透過醫管局的「中醫培訓獎學金計劃」、「大灣區進階中醫住院臨床培訓計劃」等,到內地醫院接受培訓,提升臨床技能;內地中醫專家經「大灣區中醫訪問學者計劃」來港,為香港中醫師提供中醫臨床診療培訓;至於私人執業中醫師,可透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醫衞局合辦的「香港中醫藥人才培訓項目」,到內地接受短期或中期培訓。

鍾志豪表示,藍圖會研究如何在現有基礎上,包括18區中醫門診暨教研中心、即將落成的中醫醫院培訓計劃,逐步加強中醫專科培訓,培養本地專科專病人才。他又透露,「香港中醫藥人才培訓項目」明年會繼續優化安排,並研究推出長期課程,讓參加者直接到內地工作幾年,累積經驗及提升臨床技能。

打造中醫藥旅遊 促進文化傳承

施政報告提出舉辦首屆「香港中醫藥文化節」,夥拍業界推廣中醫藥文化。中醫藥發展專員鍾志豪表示,首屆「香港中醫藥文化節」將於下月至明年2月舉行,稍後公布詳情;至於《中醫藥發展藍圖》,會提出多項建議普及中醫藥文化,包括在中小學教材加入中醫藥知識、將旅遊業與中醫文化推廣傳承結合等。

研中小學教材增中醫藥知識

鍾志豪表示,《藍圖》建議的中醫藥文化普及有兩方面,對內的中藥文化傳承,會研究在中小學教材及面向市民的宣傳,增加中醫中藥知識,讓公眾適當使用中醫及中藥,年底到明年2月舉辦的第一屆香港中醫藥文化節,會有一系列活動,令市民大眾加深對中醫藥的認識,正確使用中藥服務及中藥產品。

對外方面,由於很多訪港外國遊客對中醫藥感興趣,《藍圖》會研究將旅遊業與中醫文化推廣結合,串聯香港有特色的中醫藥旅遊景點,例如多年來提供中醫服務的東華三院、由歷史建築活化而成的中醫診所「雷生春」等,甚至可以帶遊客行山看中藥原植物。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