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視頻截圖

「看到孩子之間按胸口務必警惕」「死亡遊戲再現校園嚴重可致死」——這幾天,跟「死亡遊戲」相關的話題多次登上熱搜榜,引發網友關注。湖南益陽一家長發視頻稱自家孩子在學校玩「死亡遊戲」後迅速暈倒,直到第二天還感覺頭痛頭暈,「我兒子這條命真的算是撿回來的」引來眾多擔憂,還有網友說自己侄子的同班同學因玩該遊戲休克住院。

「死亡遊戲」並非新鮮事物,它有多個名字,又叫「心跳遊戲」「閉氣窒息遊戲」,還被稱為「夢回大唐」「死亡三秒」,最早源於東南亞及我國港台地區青少年中,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在內地和沿海城市的少數中小學和大學校園傳播。2014年,石家莊一名中學生「遊戲」後全身抽搐並意識模糊,經醫院搶救後吸氧三天才恢復正常;2017年,長沙一名大學生「遊戲」後昏迷倒地,導致重型顱腦損傷……「死亡遊戲」多年來幾起幾落卻始終難以完全禁絕,這一次的捲土重來再次為我們敲響了監管與教育的警鐘。

教育部早在2004年就曾表態,堅決制止此類不良遊戲在學生中傳播、蔓延,2005年再次發文要求國內所有網站刪除有關「死亡遊戲」的介紹,2007年又要求中小學校進一步加強管理。相關省市也曾採取過有效措施,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包括揭露遊戲危害、嚴禁學生嘗試、密切關注學生業餘生活等。這一次湖南學生玩「遊戲」暈倒後,當地教育局也迅速進行了全市排查和後續部署。

但就是在這麼多的保護措施之下,這種把閉氣窒息當「遊戲」的危險行為,為何還是會在校園裏反覆出現?究其原因,與青少年的好奇心、跟風、難以辨別是非等年齡特點,以及某些網絡平台的監管存在漏洞分不開。「死亡遊戲」雖已明令禁止,但仍有部分博流量的內容創作者上傳相關內容吸引着孩子們的好奇心進而模仿;還有一些學生因學習、家庭等方面的壓力無法釋放,當出現一種被宣稱是「刺激的」「能產生快感的」遊戲時,就很容易把它當成舒緩壓力的錯誤方式。

杜絕「死亡遊戲」捲土重來,全社會必須形成合力。學校不僅要在學生出現危險動作時及時發現和制止,更要在平時就對學生加強生命教育,只有讓他們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才能把握生命,讓生命教育給孩子們鋪墊一層價值觀底色,他們就不會輕易受到不良內容的蠱惑。同時,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需要每一個家庭認真參與進來。家長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多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多傾聽他們的心聲,多給他們說心裏話的時間,只有了解了孩子最真實的想法,才能給予他們更為合適的引導和恰如其分的關愛。

另外,「死亡遊戲」的死灰復燃也暴露了監管部門、平台及網站對相關內容不夠敏感、不夠重視等問題,相關機構對「死亡遊戲」短視頻的清理必須快速且強力執行,才能讓其徹底失去傳播途徑。事關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掉鏈子。只有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進來,才能呵護孩子們的身心健康,讓他們在人生的旅途中更加穩健地前行。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梅琬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