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蔡競文) 本港首個由私人發展,建在堆填區地面的太陽能發電場昨日舉行動土禮。項目由威立雅、新地及中信泰富合組的聯營公司—翠谷工程負責營運,翠谷工程同時是新界東南堆填區承辦商。太陽能發電場坐落將軍澳新界東南堆填區的斜坡上,預計每年可產生120萬度電力,足以供應約360戶家庭使用。此太陽能發電場取代化石燃料發電,令碳排放每年減少高達468噸,相當於約20,000棵樹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在昨日的動土儀式上,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香港已在2014年碳達峰,和峰值相比,現時的碳排放已減少了接近25%,本港的人均碳排放只是美國的四分之一,歐盟的六成。所以特區政府訂下目標,力爭在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減半,並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謝展寰:展現公私營界別齊邁碳中和決心
謝展寰稱,上述太陽能發電試驗計劃明年落成,展現公私營界別合力推動發展可再生能源,邁向碳中和的決心。
新地執行董事郭基泓表示,新地致力倡導太陽能發展,積極推動在集團持有或管理的物業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目前由集團管理的太陽能板便超過16,000塊,為全港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網絡。
郭基泓:促成子企使用發電場綠色電力
郭基泓續表示,新地參與上述新界東南堆填區太陽能發電場項目,除了負責其土木和建築工程部分,還安排旗下全港最大的數據中心服務商新意網,認購與這個太陽能發電場百分百掛鈎、中電的「可再生能源證書」。他說,「我們藉着促成旗下公司使用由集團合資聯營的太陽能發電場所生產的綠色電力,發展出『內循環的ESG模式』。我們期望在規劃中的土地或堆填區等用地,發展更多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場,堅信私營機構在推動太陽能發展方面可作更大的貢獻,實現可持續未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