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年殿 作者供圖

北京天壇,作為中國古代祭天的聖地,不僅是藝術與建築的結晶,更是古人對宇宙觀、數理學、聲學等科學領域的深刻理解和應用。天壇的設計和建造無不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在科技方面的智慧與創新。

圜丘壇設計強調天人合一

圜丘壇的設計達到了古代建築的巔峰。圜丘的外形是圓形,象徵着天的完美與圓滿。根據《說文解字》,圍這個字本身就代表了天體。圜丘的形狀不僅是對天的象徵,更在數學上體現了圓的特性。清乾隆時期對圜丘的改制強調了這種天人合一的理念,並在設計上融入了數理的精密性。

圜丘壇的內圍與外圍分別呈圓形與方形,這樣的設計象徵着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圜丘壇的三層結構,每層的石塊鋪設皆遵循「天數」的極限,即九的倍數,這不僅是數學的運用,也是古人對宇宙規律的理解與尊重。整個圜丘的設計在外形、數理變化,以及材料選擇上,都極具天文意義,展示了古人對於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

回音壁依聲學設計 回響「天聲」

天壇中的回音壁是一項聲學設計的傑作。圍牆使用臨清的澄漿磚,每塊磚都經過精細打磨,並採用「磨磚對縫」的技術,這樣的工藝不僅提高了牆體的美觀性,還提高了聲波的傳導效率。平滑的牆面使聲波在傳播過程中幾乎沒有損耗,形成了回音的奇妙效果。

圓形的圍牆設計也考慮到了圓周率的精確性,使得聲波能夠在牆面上不斷反射,達到理想的聲學效果。在這樣的設計中,可以看出古人對聲學的探索與應用,將精密的建材、高超的砌築工藝與天體形狀相結合,創造出能夠回響「天聲」的理想境界。

皇穹宇反映古人如何看「天」

皇穹宇是天壇的主殿,其設計充分體現了古代人對於天體的理解和對神聖的崇拜。根據《天問》的描述,古人認為天體是圓的,並且有着九重之高。皇穹宇的木構架按照「天穹隆而周乎下」的思想設計,內外兩環各有八根大柱支撐,象徵着與天的連接。

地面以中間的圓石為中心,第一層環砌8塊青石,向外每層按8的倍數遞增,最終共鋪360塊石板,這象徵着周天的360度。這些數字不僅是古人對天的認知,也是對於自然規律的具象化表達。殿內的木構架設計科學而精巧,既體現了天的穹隆形象,又保證了整體結構的穩固,這在古建築中是相當罕見的。

天壇體現古代宇宙觀與時間觀

天壇的建築設計深刻反映了古人對宇宙的認知。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壇的結構從壇壝制度到數理變化,無不展現了古代對宇宙的無限想像。圜丘的設計不僅體現了「四方上下」的空間概念,更是對古代哲學「天道圓」的具象化表達。

祈年殿的設計則融合了時間的觀念,從柱子的數量到空間的布局,都體現了古代農曆的年月日時。圓形的建築形式象徵着時間的循環與不斷,展現了古今無限的時間體系。

北京天壇的建築不僅是文化和藝術的結晶,更是古代中國科技的體現。從圜丘的天象設計到回音壁的聲學應用,從皇穹宇的結構設計到對宇宙觀和時間觀的深入探索,天壇展示了古人如何利用科技理解自然、敬畏神靈。這些智慧的結晶讓我們今天仍能感受到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並在當今文化中持續傳承與發展。天壇不僅是中國的文化符號,也是科技與信仰交織的歷史見證。

●洪文正(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

簡介:本會培育科普人才, 提高各界對科技創意應用的認識,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及大中華地區的科技創意活動 ,詳情可瀏覽www.hknete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