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會昨日公布的調查顯示,約80%受訪電動車使用者認為公眾充電設施數量不足。工聯會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香港特區政府鼓勵電動車輛和綠色運輸,以加快實現2050年前完成碳中和的目標,惟目前充電樁數目和類別仍有待改善。工聯會昨日公布的調查顯示,約80%受訪電動車使用者認為公眾充電設施數量不足,逾70%受訪者認為公眾充電收費過高和收費模式不合理。工聯會建議政府大幅提升「快充」比率,單獨列出各類充電樁的規劃數目,同時考慮延續和擴大「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EHSS) 的資助範圍,鼓勵屋苑安裝更多「快充」甚至「超充」,以提高充電效率。

工聯會於今年7月訪問了約330名電動車使用者,81.8%受訪者選用電動車的主因是「能源成本較低」。近75%受訪者主要使用公眾充電樁,只有14.3%受訪者在居住屋苑充電、8.8%使用工作地點的充電樁,反映私人充電樁短缺。

在價格方面,24.3%受訪者每度電費逾3元,不到一半(43.8%)受訪者每度電電費低於2元。82.3%受訪者認為「慢充」和「中充」的合理收費水平應不高於每度電2元;87.5%認為「快充」每度電不應高於3元。

工聯會倡大增「快充」比率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表示,特區政府批租土地作充電場時,條款中已列明承辦商對的士和商用車充電每度收費不得超過2元,但並未涵蓋電動私家車。他建議修訂有關條款,使收費水平定於多數人可接受的範圍。

目前香港公眾充電樁有8,728個,距離政府早前設立的2025年前建成1.5萬個充電樁目標有很大距離,且「中充」和「快充」分別僅得5,234個和1,511個。而大多數公眾或私人停車場均採用按時收費模式,令車主變相付出更多充電費用,陸頌雄建議特區政府大幅提升「快充」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