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旅客「一家大細」到廟街拍照打卡。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興偉 攝
● 晚上的廟街仍吸引大批旅客。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 熊貓主題展品吸引遊人拍照留念,帶旺市道。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市民拿到熊貓波板糖開心自拍打卡。 莫繡安Fb圖片

各界獻計「無處不旅遊」 抓好主題開發多元產品 善用流量拚出圈

香港特區政府與各界積極思考,希望發展好香港特色旅遊,樹立「無處不旅遊」的理念,繼續擦亮香港「最佳旅遊目的地」的金字招牌。多位香港政界、業界人士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落實此一理念的要點難點,並提出建議。他們認為,旅遊業界應具備對旅客需求多樣性的認識,開發和提供多樣化的旅遊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不同旅客的個性化需求,從家庭旅遊、文化探索、生態休閒,到美食之旅、戶外冒險,再到不同的民俗、農耕等體驗式旅遊活動,相信能夠迎合各類型旅客的期待。同時,香港與區內其他城市,以及香港18區之間都要有錯位定位的意識,並透過設計經典旅遊路線,創造更多一程多站產品,並要善用互聯網,打造話題熱點,利用社交網絡的力量,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黃子晉

業界有計:善用中西交融特色 差異化發展城市遊

香港中旅維景國際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張琪騰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個多姿多彩的城市群,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和廣東省9個城市各有自身獨有魅力,香港應當從區域內的差異化發展中,進一步善用中西文化在香港深度交融所形成香港地道的特色文化,配合本地大量歷史建築和多年來的社會發展故事等,大力發展與區內其他城市不同的文化旅遊,迎合現今旅客喜好的大趨勢。

他坦言,香港過去較少宣傳購物、美食、傳統景點以外的文化旅遊,很多內地和世界各地遊客來港都只為購物、美食,要扭轉有關印象,必須在發展文化旅遊時,着重新定位的宣傳,建議特區政府借鑑內地發展文化旅遊的成功經驗,積極緊貼潮流脈搏,時刻把握宣傳機會。

他舉例,山西省在遊戲《黑神話:悟空》在全球取得成功後,隨即推出「跟着悟空遊山西」主題旅遊路線等,又聯合持份者推出旅遊套票等,成功打破旅客對山西原有印象,吸引大量旅客到訪當地。而香港在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在全國大受歡迎後,他認為可以趁機大力宣傳九龍城區的舊城文化旅遊等。

灣區城市合力打造「一程多站」產品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李鎮強指出,香火興旺的廟宇文化、保育良好的歷史古蹟、交通便捷的郊野公園、達國際一級水平的賽馬產業、水清沙幼的優美海灘、世界級會議展覽活動場地等,都是香港獨有的旅遊資源,有條件爭取配合大灣區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差異,合作開發、推廣「一程多站」式旅遊產品。同時,為免因旅行證件簽證或簽註問題阻礙粵港澳利用好不同的旅遊資源差異性,他建議特區政府應繼續爭取進一步完善粵港澳相關便利簽證、簽註服務,以及延長過境停留時間等,鼓勵旅客一併遊覽大灣區各市。

業界有計:清晰定位18區主題 專組統籌優化體驗

香港旅遊業議會總幹事楊淑芬認為,香港本地旅遊資源豐富多樣,大有空間發展「無處不旅遊」。不過,她強調,雖然要讓全港18區找準切合地區自身特色的定位,但切忌讓各區「各自為政」,建議特區政府、旅遊業界及各界持份者可透過設計綠色生態遊、親水樂悠遊、文化風情遊、潮流文化行、歷史深度遊、創意體驗行等不同旅遊主題路線,串連各區,讓旅客有機會一併體驗多區截然不同的本地特色,深度了解香港特有的中西文化薈萃面貌。

協調更多導賞服務擴至旅遊團

她指出,香港現時有很多特色的機構及設施都會為個人、學校及非牟利組織等提供導賞參觀等服務,然而這些服務卻不接待旅遊團等,非常可惜,建議特區政府在發展「無處不旅遊」時要加強統籌協調,讓旅遊團有更多空間參與其中。

活化包裝景點 需多部門協作

東區區議員林心亷指出,香港各區都有很多特色景點,目不暇給,倘要全部一併活化、包裝,除了涉及龐大資源,更牽涉多個部門。他建議,特區政府應成立專責小組,以專項形式統籌跨部門,率先在全港18區每區各選一個特色旅遊點作試點發展,先集中資源強化該點周邊的旅遊配套,同時借鑑內地以高層統籌聯動各持份者發展旅遊等經驗。

他舉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在推廣筲箕灣東大街美食遊時,在對出街道重鋪特色路磚的工作本身卻不屬該局職權,倘能從特區政府高層加強跨部門統籌,相信會事半功倍。

林心亷強調,定位發展地區特色旅遊,可能會對周邊社區的環境衞生、交通負荷、治安、寧靜等構成影響,故特區政府應在規劃前廣泛聆聽地區持份者意見,耐心凝聚共識,設法將發展地區特色旅遊對居民的滋擾減至最低,讓全港市民齊心吸引旅客,做好服務。

議員有計:文創產品接地氣 創造話題傳網絡

深水埗區議員劉佩玉建議,可以根據各區特色設計推出本區的吉祥物,如深水埗區的鴨形吉祥物「深Duck」就頗受歡迎,未來可以考慮根據這個吉祥物設計不同的文創產品,例如鑰匙扣、公仔等,並配合AR遊戲的新玩法,帶動線上網民一起來線下旅遊探索。

她舉例,可以考慮設計一款基於地理位置的遊戲,遊客不僅可以線上遊戲,還可到線下,通過尋寶的方式來到深水埗區、鴨寮街等地尋找隱藏在各個角落的「深Duck」,通過掃碼捕捉「深Duck」等,相信會受到一班年輕遊客的喜歡,在製造網絡效應的同時推動線下旅遊的發展。

灣仔區議員莫繡安指出,灣仔有會展中心等地標,是一個文化匯聚的地方,亦是旅遊熱點,區內有藍屋等傳統古建築、市集等旅遊資源,更是許多外國遊客在港停留的地方。她認為可以整合區內的旅遊資源,進一步利用具有話題性的元素,如受歡迎的大熊貓、富地區特色的大坑火龍等,製造文創產品,從市民最關注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思考,做成豐富的旅遊文創產品,如熊貓文化衫、聯名藝術品、熊貓元素食品日用品等,相信可以引起大家自發的網絡分享,通過口碑傳播,形成自然的宣傳效應。

她舉例,國慶期間灣仔各界向市民派贈的「熊貓波板糖」受到熱烈歡迎,不少市民都主動拍照「打卡」上傳網絡分享。

議員有計:抓好用戶心理 研新玩法擴圈

九龍城區議員黃文莉認為,業界應主動迎合旅客心理,提供多樣的旅遊產品滿足不同旅客的需求。例如有人愛玩愛打卡、重視體驗,以發掘各區非遺文化、體驗非遺製作及表演為主的深度遊,相信會受到喜歡。而有人喜靜、愛休閒放鬆,或可嘗試開發靜修主題的寺廟遊等。

她表示,香港的寺廟文化是香港的一大特色,「現在都有不少遊客特地從泰國前來香港的寺廟參拜,相信這個主題都會有市場。」以九龍城為例,每年的盂蘭節盛會,點香、請法、巡遊等一系列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但缺少推廣,她建議可以結合香港的寺廟文化,以盂蘭節這樣的盛事做推動,與各大寺廟合作開發如禪修、齋戒、求神等主題的各樣寺廟旅遊線路,配合寺廟文化的香囊、手串等周邊產品售賣,發展零售。

黃文莉又提到區內的九龍寨城公園,認為可以設計更多特色懷舊風格小店,還原當時舊貌,設置互動遊戲、拍照裝置,舉辦電影討論工作坊等,吸引一批電影粉絲,以粉絲經濟帶動旅遊發展。

文化民俗懷舊等主題 離不開體驗

大埔區議員李漢祥指出,不少外國遊客對民俗體驗項目的文化遊十分熱衷。以大埔區為例,可以結合大埔的漁家文化,利用現有的林村河資源,增設水上體驗旅遊活動,如類似意大利威尼斯的「貢多拉」(傳統划船)遊船項目,由一船夫站在船尾划動,讓遊客體驗水上悠閒時光。具有中華傳統特色的划龍舟亦是一個非常好的民俗體驗旅遊項目,「如果可以讓外國遊客體驗做龍舟上的鼓手,以這個為宣傳點,相信非常吸引。」

此外,還有適合青少年玩樂的水上單車、划獨木舟,以及體驗感十足的陸上龍舟、漁家嫁娶文化體驗項目等。李漢祥指出,林村河還可以舉辦水上市集,提供「避風塘」式的水上生活文化體驗,結合中西樂表演、街頭表演、民俗表演,讓遊客可以體驗著名菜式「避風塘炒蟹」等漁家美食、購買漁家特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