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稅制優勢資金自由 有利買賣分散配置
近年越來越多家族辦公室將藝術品納入投資選項,更有不少亞洲富裕千禧世代入市投資藝術品。過去五年,香港藝術品、珍藏品及古董貿易總額大幅上升80%,吸引世界各地不少藝術品拍賣行、畫廊等來香港開展業務或舉行畫展等。有畫廊負責人認為,香港奉行低稅制,資金出入境自由,又沒有增值稅及遺產稅,的確是利好成為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惟藝術投資始終有風險,建議特區政府需要加強市民對藝術品投資知識教育,與內地各省市、以至海外博物館加強合作展出更多古今中外藝術展品,提升藝術鑑賞文化氛圍,並認為藝術投資於家族辦公室的投資角色應以傳承為主。 ◆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悅琴
The Oneness Gallery畫廊負責 人陳嘉雯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指出:「香港最大優勢是奉行低稅制,在英國要賣一幅畫予當地人,當地人要付20%增值稅,但在香港買畫則不用付增值稅,加上香港沒有遺產稅,又多國際藝術品拍賣行,流通性高,兼具背靠中國內地及聯通世界的地利優勢,令香港可以成為與紐約、倫敦齊名的國際三大藝術品市場之一。」根據特區政府數據顯示,過去五年(2019至2023年)香港藝術品、珍藏品及古董貿易總額大幅上升80%,由584.95億升至1,054.65億港元,佔貨品整體貿易總額的百分比由0.7%升至1.2%。
調查:藝術收藏品佔家辦資產13.4%
以往家族辦公室資產一般以房地產、股票、債券為主,近年越來越多的家族辦公室將藝術品納入投資選項,當成分散投資的選項,甚至以此作為對沖經濟不景氣或保本的投資工具。根據財富管理顧問Deloitte Private和ArtTactic的分析,截至2022年,全球最富有的個人所擁有的藝術品和收藏品,價值總計近2.2萬億美元,並估計到2026年升至近2.9萬億美元。此外,對家族辦公室所進行的調查發現,藝術品和收藏品佔家族辦公室資產約13.4%。
陳嘉雯指出,在外國,藝術投資佔家族辦公室資產甚至高達40%,他們多將藝術品以傳承為主,令子孫們可以透過不同藝術品來了解歷史、文化的知識和研究。她表示,目前市場上交投最活躍的畫作價位約40萬至50萬元,除富豪家族投資者入市,近年亦有中產階層入市。
然而,她認為,藝術投資最重要是投資者對相關藝術品要有一定知識,尤其是買入的藝術品必須是自己真心喜愛的,要了解其背景、來源,而並非只單從看回報,或者人云亦云,只單看拍賣行指數來進行投資,否則好容易變成投機,甚至容易墮入騙局。
學校應提升新一代藝術文化氛圍
「在外國,學校早已有藝術鑑賞及考古等課程,他們對藝術品背後的故事、意念會好深入了解,加上有不同類型的藝術博物館讓學生及市民參觀,令他們可以將藝術文化氛圍普及化,加深鑑賞能力。相對而言,香港在藝術文化的氛圍相對較薄弱,可能因為香港居住環境普遍較細,想買幅畫在家中掛起來欣賞,實在是一個奢望;或者有部分愛好者買入畫作後,都只能儲放於儲存倉,又如何可以能夠好好來欣賞以至鑑賞?即使是藝術博物館內的展品亦不夠多元化。」她認為,香港可與內地各省市、以至海外博物館加強合作,輪流展出不同類型的古今中外藝術展品,本港學校亦可以加入關於藝術鑑賞的培養課程,提升新一代的藝術鑑賞文化氛圍。
陳嘉雯表示,之前曾參觀過香港一些畫展,當查詢相關的畫作所表達的意義時, 策展人竟向她說:「你自己想到是什麼意義便是了!」這回應令她感到十分好笑。「作為策展人,必須清楚了解相關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意思,才可以向欣賞者解釋作品的真正意義及價值!」
買入要謹慎 多做功課分析了解
事實上,藝術品投資要非常謹慎,因為不是所有藝術收藏品的價值都「只升不降」,最重要是投資人對藝術品的認識和眼光。藝術品購入的渠道主要來自藝術家、畫廊及拍賣行,初級市場通常會是由藝術家直接售出,或是畫廊仲介交易,二次交易也會發生在畫廊或藝術經紀人手中,如果是名人作品有機會於拍賣行交易。若果要掌握投資方向,就要多看分析研究了解當代藝術趨勢與發展。
陳嘉雯指出:「不久前在倫敦舉行的畫展,曾經試過有個客前來參觀,竟不問價,卻要求我即場連畫框拆下賣幅畫作俾佢!我就是不賣給他!」她認為,這個客連畫作的背後意思都未了解過,並非真正欣賞這幅畫作,坦言「錢是重要,但並非最重要!」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