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主辦方供圖)

(香港文匯網記者 海巖)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5日在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人民幣國際化仍有很大的空間,仍有大量工作要做。黃奇帆強調要加快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目前,香港、新加坡、倫敦等已經成為主要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其中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2023年SWIFT報文數據顯示,香港與全球103個國家地區發生跨境人民幣客戶匯款收付,承擔的全球人民幣支付清算量折合約159萬億美元,佔全球人民幣支付清算量的73.3%。接下來要繼續發揮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進一步豐富人民幣產品,為人民幣離岸投融資提供更好的標的。

黃奇帆同時提到,RCEP區域也是人民幣跨境使用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推動人民幣在RCEP區域使用也是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的重要方向。

為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黃奇帆還提出,要繼續推動中國跨境貿易以人民幣計價、人民幣結算,並且繼續改善服務,為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提供跨境人民幣結算服務。2023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38萬億元,增長15.6%,跨境電商成為全球貿易的新勢力,成為推動中國貿易發展的重要動能。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推進通關、稅務、外匯等監管創新,營造有利於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制度環境。未來,隨着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觸電上網,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應用。

黃奇帆還建議,要繼續擴大開放,吸引外資,鼓勵外商直接投資以人民幣進入中國,可以成為人民幣的回流機制。同時,隨着中國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也可以用人民幣作為主要幣種,帶動人民幣走出去。這樣一來一去,形成人民幣雙向循環的良性機制。

黃奇帆在演講中還提到,人民幣國際化進展加快,但總體上與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仍不匹配。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3年GDP佔全球比重達到17%,但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在全球支付清算中的比例僅為4%多,作為儲備貨幣僅佔全球2%多。未來,人民幣國際化至少要實現與歐元、英鎊、日元相當的地位,與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相當。黃奇帆預計,到2030年,貨物貿易項下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比例有望從今年一季度末接近30%的水平,上升到35%,到2035年將達到45%。「以此為基礎,預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結算中的比重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到2035年中國人民幣在支付結算中的比重將達到17%左右。」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