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賀鵬飛 南京報道)第十屆「寧台行知教育論壇」21日在南京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100餘名中小學校校長老師圍繞「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現在與未來」展開研討。台灣中華婦聯總會主任委員、台灣中華育幼機構關懷協會理事長雷倩指出,台灣因為推行「去中國化」的教育改革,造成青少年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斷裂,並喪失了跟中國大陸連接的機會,這對於他們的未來是一種不公平的剝奪,所以要通過兩岸民間交流,重新把歷史的源流補齊給台灣的孩子。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活動家,民盟創始人之一,其教育思想一直以來對兩岸教育界有着重要的長遠的影響。「寧台行知教育論壇」是南京曉莊學院和台灣中華教育創新發展學會着眼兩岸教育互相借鑒學習、協同發展,立足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辦學思想共同發起打造的教育界交流平台,自2015年以來已舉辦十屆。

「現在台灣的小孩受到了新課綱的影響,無論是在中文教育、品格教育跟歷史教育中間都欠缺了非常大的一塊。」雷倩在本屆論壇期間批評台灣教改大量縮減文言文,特別是《論語》《孟子》等關係到中國人品格教育的核心內容,同時在歷史教育上宣揚所謂的「同心圓」史觀,將台灣史從中國史中抽取出去,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行為。
在此背景下,雷倩認為兩岸交流非常重要,因為如果台灣青少年親身到大陸來,或者是在網絡上跟大陸青少年交流,自然而然地就會增加對大陸歷史文化的了解。她還強調,近20年來,余光中、許倬雲、段新沂、吳昆財和抗日志士家屬協會、釣魚台教育協會等台灣一些有識之士與機構一直致力於搶救國文教育、恢復歷史記憶、重建倫理道德,很多高中的國文老師也自編了很多替代性的教本,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台灣中華教育創新發展學會理事長林海清教授表示,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傳承,承載着數千年來的智慧與價值觀,是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對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傳統文化教育也需要以數字化的形式來延續和弘揚。這次論壇將特別關注數字化技術如何賦能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使其更加生動有趣,並且能夠與現代社會的需求緊密結合。
「兩岸一家親,海峽兩岸同文同種,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擁有相同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林海清希望,透過這樣的論壇,能夠加深兩岸教育學者與校長之間的理解與友誼,進一步推動兩岸教育的共同發展。
南京曉莊學院校長張志華表示,「寧台行知教育論壇」作為南京與台灣地區教育交流的重要紐帶,用十年匠心為兩岸教育同行牽線築橋,或聚焦當下教育難題,或宏構未來教育模型,每一屆論壇主題都緊貼時代脈搏,緊跟發展步伐,引領教育風潮,為融合兩岸教育智慧、凝聚兩岸教育共識,提升兩岸教育品質起到了積極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