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毛麗娟)茂密樹林輕拂海風,鳥語蟲鳴交織成曲,南遷的候鳥翩躚起舞......8月15日是全國生態日,作為全國唯一地處城市腹地、面積最小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不僅承載着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的重要使命,更是展現深圳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一張亮麗名片。擁有身處城市中心腹地的紅樹林生態系統,深圳近年來積極推動紅樹林修復、水鳥棲息地保護、開展公眾科普教育,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根據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底,深圳(不含深汕特別合作區)濕地總面積34788.43公頃,國際重要濕地1處、國家重要濕地1處、省級重要濕地1處;已建成濕地公園20個,其中國家級濕地公園1個、市級濕地公園10個、區級濕地公園9個。全市紅樹林面積296.18公頃,其中已劃入自然保護地實施嚴格保護的紅樹林面積185.30公頃,佔全市紅樹林面積的62.56%,其中逾一半以上分布在深圳灣。
2023年2月,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列入《濕地公約》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加上香港米埔內后海灣國際重要濕地,深圳灣成為國際一線城市中少有的、同時擁有兩片國際重要濕地的灣區。
成立於2012年的深圳紅樹林基金會(MCF)一直致力開展社會化參與的濕地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修復,以及面向公眾的自然宣教工作。在此過程中,基金會和一衣帶水、一河之隔的香港保持着緊密的交流和合作,也共同進行了很多探索和嘗試。
深港共同呵護濕地生態 濕地水域面積增長15%
深圳市政協委員、紅樹林基金會聯合創始人、副理事長孫莉莉受訪表示,基金會多年來組織專家團隊前往香港拜訪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以及香港濕地公園等,交流學習先進的濕地保護地管理、保護及修復經驗。在借鑒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科學的管理模式及其自然教育的開展模式,並且邀請香港專家指導後,基金會推動了多項工作的開展:基金會自2013年啟動首批自然講解員的招募和培訓,目前已有近千人的志願者隊伍,為公眾提供超過三萬小時的科普宣教服務;2014年,基金會與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合作建立了深圳首個自然教育中心,為市民提供接觸自然的新路徑。
孫莉莉介紹,從2016年開始,在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支持、香港相關專家的指導下,基金會啟動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魚塘改造工作,使得整體濕地水域面積增加15%,並形成了9公頃高潮位水鳥棲息地和1.5公頃淡水生境。在魚塘改造完成當年的候鳥季,監測到的鳥類種群和數量迎來大幅上升,單次監測記錄最大數量超6000只,單日觀測到黑臉琵鷺超過90只。也就在這一年開始,紅樹林基金會與香港觀鳥會合作,在深圳灣區域協同開展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工作,一直持續至今。
除了珍稀候鳥,基金會自2016年開始,陸續在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小靈貓、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豹貓、歐亞水獺等珍貴的哺乳類動物活動的身影。2022年,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與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保護深港兩地的濕地,為水獺跨境保護提供了合作契機。2022年底至2025年,基金會與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合作對大灣區主要河流水道開展水獺調查,深度了解大灣區範圍內水獺的生存現狀,產出大灣區水獺保護行動計劃,為大灣區水獺保護提供依據。
保育紅樹林 重建候鳥家園
多年來,紅樹林濕地活躍着多位濕地守護者。作為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室負責人,楊瓊的工作從來不是簡單的「坐林觀鳥」,從灘涂到實驗室,從基圍魚塘到科普課堂,都能看到楊瓊為紅樹林奔走的身影。
維持紅樹林、灘涂、基圍魚塘這三個區域的生態格局穩定,是楊瓊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今,她的工作中多了很多「智能幫手」。福田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起智慧管理系統,可以保證保護區內的全貌可視化,保護區內的物種類別、物種分布,都一目了然,濕地的整個變化過程也盡收眼底。
提到在保護區這麼多年來印象最深刻的景象,楊瓊透露,最讓他們高興的就是黑臉琵鷺成群地到達保護區內,非常壯觀。因為保護區管理最直觀的成效,就是鳥要多,且常年都來,這說明生態系統是比較穩定的。尤其是猶如熊貓般可愛,也如熊貓般珍貴的黑臉琵鷺。1994年全球第一次同步調查的時候,黑臉琵鷺只有300多隻,瀕臨滅絕。但經過多年的保護工作,黑臉琵鷺在2018年全球突破了4000只,今年已經快7000只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