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百年歷史的本港腐乳品牌廖孖記近日風波不斷,先被食安中心驗出腐乳蠟樣芽孢桿菌超標,再被揭發腐乳非自家製,最終宣布結業。廖孖記腐乳品質的下滑和最終的結業固然令人可惜,但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本港不應該追求產業鏈的大而全,而應該訴求與大灣區內地城市達至合理的產業鏈合作。本港當前迎來了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無限機遇,各行各業都應該善用內地的產業鏈、發揮本港自身優勢做大做強。如此本港品牌才能越做越好。

廖孖記的結業,直接原因無疑是產品品質管控的失當和原材料來源的不透明。然而,從更深層次來看,這也反映了本港作為一個細小、外向型經濟體的現實。就連小小的一樽腐乳,由於本地排污條例的更新,廖孖記廠房未能符合相關要求,難以實現全產業鏈在本港生產。事實上,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本港企業不應追求全產業鏈的本地化,而應該尋求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通力合作。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本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大灣區各城市應根據自身特色和優勢,明確在產業鏈中的定位。本港可發揮其國際化程度高、服務業發達的優勢,而深圳、廣州、佛山等城市則可以發揮其科技創新和製造業強大的優勢,形成互補效應。事實上,即使同樣是做調味品,本港也有不少品牌成功發展壯大,不僅在本地健康發展,甚至到內地設廠和進軍海外市場。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本港的品牌和行銷優勢,結合內地的生產和供應鏈優勢,完全可以創造出更大的商業價值。

在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誠信是至關重要的。廖孖記在產品品質和原材料來源上的不透明,無疑損害了消費者的信任,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對於任何企業來說,誠信都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在與內地產業鏈的合作中,本港企業必須堅守誠信原則,才能贏得消費者的持久信任。同時,政府和社會各界也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引導。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可以出台更多的政策措施,推動大灣區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緊密協作和協同創新,通過建立穩定的供應鏈關係和合作機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整體競爭力。社會各界也可以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平台,幫助本港企業拓展內地市場,實現更大的發展。

廖孖記的結業,不應該成為其他老店失去信心的理由;相反,更應該成為一個警醒,提醒老店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傳統的生產方式可能會萎縮,但只要能夠抓住機遇,創新合作模式,加上本港的品牌管理優勢,老店仍然能夠煥發新的活力。廖孖記的落幕,也激發我們更深入地思考「香港製造」的未來發展方向和路徑,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廣闊舞台上,一定能夠書寫出「香港製造」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