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第一期模擬圖。機管局網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 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卻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人才匯聚、成熟的融資體制、背靠祖國和聯通國際的地理位置。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在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和新物料方面也大有可為。特區政府將帶領港人朝着提升新質生產力的方向轉型,「我們會把轉型時間縮短,把中間的不穩定性減到最低,每次我們再走出來都是火鳳凰。」

李家超解釋,傳統生產需要大量土地、人力,這是香港的短板,但新質生產力加入大數據、智慧化,即使投入四分之一的土地人力,也能生產同樣的總量和質量,「要用好我們的強項:人才、資金、地理位置,不應該忘記香港的地理位置,坐飛機5小時可到全球一半人口覆蓋的城市。」

加上兩文三語、簡單稅制、市民素質、生產能力等使香港成為福地,「這些要發揚光大,我想全世界只有香港有這三個優勢,其他經濟體都沒有。」

灣區各市可互補長短

香港最強的優勢是背靠祖國,與大灣區內地城市親密如親兄弟,可互補優勢,錯位發展,「每個地方在新質生產力方面的起步點不一樣,強項不一樣,基礎建設不一樣,資源不一樣,例如香港(若要)生產氫能、氫氣是不切實際, 但國家很多地方特別大灣區內地城市在這方面很前衛、先進。我們優勢互補,可以錯位發展……他跑得遠、我跳得高,我們大家合作時優勢互補就又跑得遠又跳得高。這些是大家錯位發展,互補長短最重要。」

李家超認為,整個大灣區涉及新能源的合作領域多,香港最缺的土地、人力會有大灣區兄弟城市提供,香港則提供高端人才、科研技術、資金、國際化、聯通世界等,過去也有不少成功例子,例如香港機場管理局與東莞市簽署《關於「東莞—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暨空側海空聯運碼頭」項目的合作框架協議》,落實和促進兩地之間「海空貨物聯運」模式的長遠發展。

在聯運模式下,內地出口貨物可於上游物流園內預先完成航空安檢、裝箱或打板及收貨,然後以符合香港空運貨物保安的方式,在嚴密監管下無縫地運抵香港國際機場空側的貨運碼頭,無須重複安檢程序便直接轉運到世界各地。外國的空運貨物亦可套用上述相反路線,經香港進口內地。

「這個貨物聯運利用內地土地、人力、器械價格優勢。香港則提供管理、作為航運中心的優勢。這是一個互利共贏,大家都好。我們投資的,也有好的回報,這是多贏方案。會搞多些類似這類型的合作。」李家超說。

他表示,留意到目前的企業雖然追求量,但更追求質,包括針對高端客,特別照顧某一類市場定位最大的顧客,「在互動中累計了大數量,引擎自己就會轉,不需要刻意推動。相信我們大家共同努力之下,香港這麼多年善拚敢贏的態度,一定會讓我們盡快創造新的發揮空間、新的氣象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