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希。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其中《拓撲電子材料計算預測》獲得備受關注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理論物理學家、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講座教授戴希是該項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他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此次獲獎的成果推動了拓撲物態研究領域跨越式大發展,使得中國在拓撲物態研究領域站在了國際最前沿。身在香港工作的他,也希望可以充分利用香港科技界的獨特優勢,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補充,為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來自香港的力量。

《拓撲電子材料計算預測》項目,主要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方忠、戴希、翁紅明、余睿、王志俊完成,是戴希在中國科學院工作期間取得的重要成果。「拓撲是一個數學概念,所研究的是幾何構型的整體特性。比如球面和平面的整體特性不同,以至於大航海時期的歐洲探險家一路往西也能到達亞洲,這就是因為地球表面是一個球面而非平面。在物理世界裏面,我們研究的是電子運動模式的拓撲性。」戴希表示,這一系列基礎研究的成果有着巨大的應用潛力,例如藥物的生產中可以利用手性催化;在光電探測方面,拓撲的電子態也能起到很大作用。

2015年,戴希和同事們在固體材料中首次發現了物理學家們期待已久的 「幽靈粒子」—外爾費米子,引起國內外物理學界轟動。2017年,戴希回到香港—這個與他學術生涯不可分割的城市。1999年至2001年,戴希在香港科技大學擔任博士後;2004年至2007年,他在香港大學擔任研究助理教授;2017年至今在香港科技大學擔任講席教授。

「科技是大國競爭中的關鍵因素,我能深刻感受到國家對科技發展的渴望,以及對持續加大投入的堅持。」戴希說,由於國際政治環境的變化,中國在技術、設備引進方面遇到一些困難,國際交流方面也有一些障礙。他認為,這些因素也可能成為新的發展機遇。在香港工作,正可以充分利用香港科技界的獨特優勢,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補充,為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來自香港的力量。他希望,香港的學術界能進一步發揮自己的特色,在促進中外學術交流、鼓勵自由探索方面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港科技界也應參與到大科學裝置建設中

當前,中國大科學裝置正在加速建設,此次戴希團隊的獲獎成果正是受益於大科學裝置。他表示,擁有中國自己的大科學裝置對提高國家科技水平關係重大。香港科技界也應該積極參與到大科學裝置的設計和建設中, 特別是位於大灣區的大科學裝置。「目前,我本人也在積極參與位於東莞松山湖的南方光源建設的研討和規劃,爭取為大灣區的科技建設出一分力。」戴希說。◆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