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的應縣木塔是世界最古老的木塔。 資料圖片

在古代中國,建築不僅是人們遮風避雨和安身立命的居所,更是藝術和文化的結晶。其中,木材因易於獲取、施工周期又短,加上獨特的榫卯結構賦予建築物優良的抗震性能,而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的主流。

然而,木結構長期暴露於潮濕的環境中,很容易因吸收潮氣而導致木材發霉和腐爛,甚至會引來昆蟲如白蟻等的侵害,以致降低建築物的使用壽命。因此,如何增強建築物的防潮和防蟲性能,便成為古代木建築設計和維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古人在建築材料的選擇上,早已深知不同木材的防潮性能有所差異。他們傾向於使用抗潮能力較高的木材,例如楠木、柚木和杉木等。這些木材質地堅硬,紋理細密,不易受潮變形,甚至埋入土中也不容易腐爛損壞,更可以遠離害蟲的侵擾。

桐油灰泥 防火免蛀

古人還懂得以桐油為髹漆塗在木材上用以防蟲。《農政全書》引《齊民要術》記載,古人在青松上「鑿取大孔,入生桐油數斤,待其滲入,則堅久不蛀。」桐油具有特殊的性質,能夠使白蟻等害蟲遠離。

除了桐油之外,古人還採用了灰泥封護的方法,王禎《農書》就提到「內外材木露者,悉宜灰泥塗飾,以辟火災,木又不蠹。」灰泥封護是將灰泥塗抹在木材表面,使其形成一層保護層,既有防火的作用,又能防止蟲蛀。

除了選擇優質木材和對木材進行保護處理外,古人還十分注重建築的通風設計。他們會巧妙地在建築物的牆面上設計通風口,以確保木柱能夠經常保持通風和乾燥。

例如,北京紫禁城在木柱與牆體對應的位置經常會留下一個磚洞口,這樣的設計可以增加牆體內部的空氣流通,從而有效避免了木材因潮濕而腐朽。而為了進一步提高防潮和防蟲效果,古人同時在木柱下墊上了石墩。這些柱礎使木柱與地面保持一定的距離,減少木材與地面的直接接觸,降低受潮的風險,而且柱礎凸出於地面上還能夠有效防止白蟻的侵害,從而延長建築物的壽命。

古人建築設計的智慧體現在材料選擇、通風設計、墊礎墩、灰泥封護和使用桐油塗材等多個方面。這些方法不僅確保了古代建築能夠歷經歲月而長久保存,同時也為我們今天設計或修繕木建築提供很好的借鑒作用。

◆ 陳鴻圖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