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其中《拓撲電子材料計算預測》獲得備受關注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理論物理學家、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講座教授戴希是該項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他今日(24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此次獲獎的成果推動了拓撲物態研究領域跨越式大發展,使得中國在拓撲物態研究領域站在了國際最前沿。身在香港工作的他,也希望可以充分利用香港科技界的獨特優勢,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補充,為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來自香港的力量。
《拓撲電子材料計算預測》項目,主要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方忠、戴希、翁紅明、余睿、王志俊完成,是戴希在中國科學院工作期間取得的重要成果。項目的主要科學發現包括:計算預測成功發現了首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絕緣體;計算預測成功發現了首個狄拉克半金屬和首個外爾半金屬,從而首次在晶體材料中實現了「手性」電子態——外爾費米子;提出並實現了判別拓撲性質的普適計算方法。其中,「固體中發現外爾費米子」成果被國際重要期刊《物理評論》列為125年來發表的最重要的49項工作之一,是唯一來自於中國的工作。
「拓撲是一個數學概念,所研究的是幾何構型的整體特性。比如球面和平面的整體特性不同,大航海時期的歐洲探險家一路往西也能到達亞洲,就是因為地球表面是一個球面而非平面。在物理世界裏面,我們研究的是電子運動模式的拓撲性。」戴希告訴記者,這一系列基礎研究的成果有着巨大的應用潛力,例如藥物的生產中可以利用手性催化;在光電探測方面,拓撲的電子態也能起到很大作用。
2015年,戴希和同事們在固體材料中首次發現了物理學家們期待已久的 「幽靈粒子」——外爾費米子,引起國內外物理學界轟動。2017年,戴希回到香港——這個與他學術生涯不可分割的城市。1999—2001年,戴希在香港科技大學擔任博士後;2004—2007年,他在香港大學擔任研究助理教授;2017年至今在香港科技大學擔任講席教授。
發揮香港獨特優勢 推動灣區大科學裝置建設
「兩地有着不同的科研環境,香港學術界國際化程度很高,跟國外頂尖研究機構的交流非常便捷,同時科研管理上比較規範。內地學術界對科研的資助強度大,團隊合作氛圍好。」戴希說,兩地在科研環境各自的優勢,讓他同時能夠獲益良多,這也是他取得目前這些成果的關鍵因素之一。
談及近年來在香港工作的感受,戴希表示,當前兩地科研合作正快速恢復。近年來,香港政府對科研的投入有一定增加,同時國家層面的科研項目也逐漸對香港學術界開放,這些都對香港科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此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戴希深感國家和社會各方面對科技工作者的關心和鼓勵。「科技是大國競爭中的關鍵因素,我能深刻感受到國家對科技發展的渴望,以及對持續加大投入的堅持。」戴希說,由於國際政治環境的變化,目前我國在技術、設備引進方面遇到一些困難,國際交流方面也有一些障礙。他認為,這些因素也可能成為新的發展機遇。在香港工作,正可以充分利用香港科技界的獨特優勢,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補充,為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來自香港的力量。他希望,香港的學術界能進一步發揮自己的特色,在促進中外學術交流、鼓勵自由探索方面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當前,中國大科學裝置正在加速建設,此次戴希團隊的獲獎成果正是受益於大科學裝置。他表示,擁有中國自己的大科學裝置對提高國家科技水平關係重大。香港科學界也應該積極參與到大科學裝置的設計和建設中,特別是位於大灣區的大科學裝置。「目前,我本人也在積極參與位於東莞松山湖的南方光源建設的研討和規劃,爭取為大灣區的科技建設出一分力。」戴希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