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烏菲齊美術館館長韋爾德(左二)帶來了康熙肖像,旨在深入闡釋中國與意大利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意大利駐華大使安博思(左一)認為,這幅作品的「回歸」,有助於引領大家進一步加深意大利和中國這兩個千年文明之間的相互了解。(張帆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帆)世界知名文化機構,意大利烏菲齊美術館新任館長西莫內·韋爾德近日專程從佛羅倫薩來到上海,為中國觀眾帶來一件特別的藏品:由意大利著名畫家傑凡尼·熱拉蒂尼(又名聶雲龍)創作於18世紀早期的《康熙大帝肖像》。聶雲龍是是有據可考最早供職於康熙宮廷的西洋畫家,要早於此前中國觀眾熟悉的郎世寧。這幅作品當年由畫家本人帶回意大利,後被美第奇家族收藏,一直陳列在烏菲齊美術館。

觀眾正在欣賞康熙肖像,這幅作品是三百年來首次「回國」,將在上海展至8月25日。(張帆攝)

近日,上海東一美術館專門舉行了這幅作品的揭幕儀式。意大利駐華大使安博思在出席儀式時表示:「這是這幅肖像畫首次離開佛羅倫薩,這幅作品創作於中國。該作品有力證明了我國在構建中西數百年關係中發揮的根本作用,但它也代表了一種回歸之旅,引領我們進一步加深意大利和中國這兩個千年文明之間的相互了解」。

現實版「康熙來了」,由意大利知名畫家聶雲龍創作的康熙肖像,近300年來首次「回國」展出。(張帆攝)

生動寫實再現康熙原貌

來自烏菲齊美術館的策展人介紹,聶雲龍生於意大利摩德納,曾在博洛尼亞學習建築透視法。大約1698年,畫家隨一支耶穌會傳教士代表團一同前往中國,融入皇室圈子之後,他於1700年至1704年間在宮廷生活,在此期間,他完成了一些肖像畫,包括這幅康熙帝肖像。

這幅作品為橢圓形外框,畫中的康熙頭戴紅絨東珠帽,身着石青色常服,面容深邃,細長鼻樑與小眼睛及犀利眼神的組合,使得他的五官顯得尤為立體。與清朝官方畫像中那些經過美化處理的皇帝肖像相比,該畫像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更加真實、生動,散發着獨特魅力的康熙皇帝形象。因其高度的寫實性,此畫被稱為迄今為止最能捕捉康熙本人真實面貌的肖像畫。這幅作品之後被美第奇家族收藏,並配上畫框掛於烏菲齊美術館的西側走廊。

烏菲齊美術館的藏品,向中國觀眾呈現了意大利18世紀的世俗風情。(張帆攝)

展現中意文化交流歷史

今年恰逢康熙皇帝誕辰370周年、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韋爾德館長特意這幅作品,讓大家對中意文化交流的歷史有了更直觀的感受,也為中意傳統友誼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作為特殊展品,這是《康熙大帝肖像》首次離開佛羅倫薩來到中國展出,不僅加深了展覽的歷史脈絡,更促進了雙館間的緊密聯繫。」

提香的《花神》曾在香港展出,目前正在上海東一美術館繼續向中國觀眾訴說着中意交流的佳話。(張帆攝)

另據了解,這幅康熙肖像亦是正在上海東一美術館舉行的「最後的貴族——烏菲齊館藏18世紀歐洲大師繪畫」展覽的展品之一。目前,有兩個烏菲齊美術館的藏品展正在上海舉行,除了上述展覽,還有從香港移展來滬的「提香·花神——烏菲齊美術館威尼斯畫派珍藏展」。韋爾德表示,「最後的貴族」是關於通過繪畫來講述18世紀的文明。在展覽最後,特別希望講述烏菲齊美術館,乃至意大利與中國及東方的關係,這對他們自身發展也很重要。所以,在展覽開幕兩個多月後,又特別「請」康熙「回國」共襄盛舉。

這是展品之一:讓-艾蒂安·利奧塔《一位穿着土耳其服裝的女士正在閱讀》 1753,布面油畫。(張帆攝)

以畫為媒深化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展覽亦是烏菲齊美術館與上海東一美術館簽訂的「五年十展」合作計劃的第四展。韋爾德說,這個協議的內容並不會因為烏菲齊美術館領導團隊的變更而改變,他本人也非常高興尊重這個協議,此次來滬也在討論接下來的六個展覽如何舉辦。韋爾德表示,對於未來的展覽,他還不想劇透,希望能夠做一些與眾不同,或者與其他地方互補的展覽項目。

兩個藝術機構的合作,得到了中意兩國政府的支持。意大利駐上海總領事安緹雅表示,烏菲齊美術館作為「活着的博物館」保存着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這種夥伴關係使我們能與中國一同分享這份歷史記憶,加強文化對話,這是中意兩國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日起,《康熙大帝肖像》這幅新增展品將在上海東一美術館「最後的貴族——烏菲齊館藏18世紀歐洲大師繪畫」展內亮相。展覽將持續至8月25日。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