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華白海豚》將在港澳電視台播出

(香港文匯網記者 胡若璋)說起大熊貓,大家都很熟悉,但說起「海上大熊貓」,大眾會相對陌生。同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是唯一以「中華」命名的海洋哺乳類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目前,全世界大約還有6000頭中華白海豚,約4000頭棲息在中國,其中2000頭生活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裏是全世界最大的中華白海豚棲息地。

首部以4K生態紀錄片呈現中華白海豚

歷時三年拍攝的4K大型生態紀錄片《中華白海豚》將於6月1日、2日在香港開電視(HOY TV 77台)18:30分時段播出,在澳視澳門頻道20:00分時段播出。

該紀錄片分上下兩集,每集50分鐘,全景記錄了中華白海豚的生活環境、成長軌跡、繁衍歷程。據悉,《中華白海豚》以權威性、科普性、生動性、國際性為創作原則,在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中國科學院以及沿海各保護區等多家權威部門、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大力支持下,攝製組足跡遍及中國、美國、瑞典、英國、泰國等國內外近 20 個城市,海上航行超過3600海里,拍攝完成120T 的珍貴影像。

其次,紀錄片也多角度呈現香港、澳門與中華白海豚的故事。比如,在澳門大學的圖書館裏面,攝製組找到了1637年,一位名叫彼得•芒迪的英國探險家在澳門附近海域見到中華白海豚的記載;在香港採訪拍攝了著名設計師韓秉華,講述他設計香港回歸吉祥物中華白海豚的故事。

也拍攝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原科學主任陳梓南,跟隨這位香港「90後」年輕人潛水,記錄他跟白海豚的點點滴滴。

紀錄片《中華白海豚》劇組在海上拍攝期間合影

三年的歷程,攝製組記錄下許多生動有趣的人文交流故事。例如,有到香港研究白海豚卻意外結識了現在妻子的美國鯨豚博士傑弗遜先生;有和白海豚鬥智鬥勇的珠海淇澳島漁民老胡;有經常自嘲「只有瘋子才會來研究這個(白海豚)」的祝茜教授;有身受重傷卻頑強活了20多年、並生下三個孩子的白海豚媽媽「豚堅強」;還有一頭白海豚媽媽馱着「傷逝」的小海豚,凄然遠去的身影……

另外,生活在遼闊海域裏的中華白海豚,夜間捕食是如何進行?它們在廣西欽州三娘灣、廣東湛江雷州灣、廣東陽江東平和漁民又是如何日常嘻戲?對於保護中華白海豚、保護海洋環境的,20位中外科學家和他們的團隊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艱辛與喜樂。

紀錄片《中華白海豚》總導演閆東

記者獲悉,紀錄片《中華白海豚》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廣東廣播電視台和珠海傳媒集團合作攝製的「大灣區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前兩部紀錄片《港珠澳大橋》和《人生能有幾回搏》推出後,好評如潮,尤其在青少年中反響熱烈。《中華白海豚》攝製團隊由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原班人馬組成。據總導演閆東介紹,十年前創作《港珠澳大橋》時,看到大雨中白海豚躍出海面的瞬間,直擊心靈,從那時起,他就立志拍攝一部關於中華白海豚的紀錄片,向世界講好中華白海豚的故事。

三年的歷程,閆東也想讓傳遞給廣大觀眾:保護中華白海豚就是保護海洋,也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更是保護我們共同生活的美麗家園。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