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署署長徐浩光早前巡視垃圾收集流程。資料圖片
◆早前「先行先試」實行後,市民棄置垃圾時須使用指定袋。資料圖片
◆早已生產的大批指定垃圾袋,政府可能會繼續向公屋戶免費派發半年。圖為垃圾車收集垃圾。 資料圖片

消息指措施不會如期推行 先試住戶盼下次做好回收配套

香港特區政府今日會向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交代垃圾徵費何去何從。綜合多個消息來源透露,香港垃圾徵費不會如期在8月1日推行,特區政府亦不會設具體實施日期,早已生產的大批指定垃圾袋,政府可能會繼續向公屋戶免費派發半年,以及作為學校宣傳教育用途。有參與近兩個月「先行先試」計劃的「三無大廈」住戶反映,該計劃最大難點在於回收配套不足,居民無從透過回收有用廢物減少垃圾袋開支,建議日後若要推行收費,政府承擔垃圾袋一半的費用,以及在社區增加大量回收配套、設立街站,並加強市民的環保意識教育。◆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消息指,原訂8月1日正式實施的垃圾徵費擬再暫緩推行。至於推行的實施日期,消息人士透露,實施垃圾徵費的《2021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2021年8月通過,今年初由4月1日押後至8月1日實施時,特區政府須刊憲宣布廢除原定生效日期,並宣告新生效日期。

消息稱,若是今次政府未能提出一個新的生效日期,也會先廢除8月生效的公告,日後再另行宣布生效日期。

香港在推行垃圾徵費方面遇到不少難題,故特區政府兩個月前在全港14個試點實行「先行先試」計劃,模擬整個垃圾收集流程。深水埗北河街有「三無大廈」被納入該計劃,該大廈住戶譚女士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計劃推行初期,未收到政府免費派發的指定袋,後來她透過鄰居獲悉在街站成功領得指定垃圾袋。

她說,計劃實施初期,該大廈居民普遍自律,每天將垃圾以指定膠袋包好,走到大廈對面馬路的大型垃圾桶棄置,但後期沒有太多誘因吸引居民持之以恒,情況開始走樣,「一個垃圾桶內可能只有兩個綠色(指定)垃圾袋。」

譚女士贊同推遲垃圾徵費措施,認為計劃實施的成效欠佳的最大原因,與指定垃圾袋收費高昂有關。她說,「三無大廈」的住戶都為基層,「一個15公升指定袋要1.7元,小數怕長計,慳到的錢在傍晚(街市收檔前)已可於區內買到1斤菜。」因此,許多居民開始儲起政府派發的指定垃圾袋,待日後實施垃圾徵費使用。她亦再次使用普通的垃圾袋處理垃圾,並指家中還儲存數十個指定垃圾袋。

盼日後政府承擔垃圾袋半費

她建議,為了減輕市民的經濟負擔,每個指定垃圾袋,政府應該承擔一半的費用。同時,垃圾徵費應該從商戶着手,「平時市民都需要在購物時額外支付膠袋的費用,不如商戶直接使用指定垃圾袋,市民可以二次使用裝垃圾。」

難點:「三無廈」附近無回收設施

垃圾徵費計劃另一難點是「三無大廈」附近沒有處理垃圾的回收設施。譚女士說:「大廈附近只有一個大型垃圾桶,若有回收物要棄置,須拿到相隔兩條街的垃圾收集站,步行時間約10分鐘,故直接將垃圾扔在附近垃圾桶。」

缺乏公眾教育也是問題所在。譚女士有次嘗試將垃圾帶到指定回收點,把廚餘和一些日常垃圾放進指定袋內,但是在向清潔工請教如何把垃圾分類時,清潔工僅稱將綠色袋扔掉即可,無須分類回收。

她認為,政府若未做好回收的配套措施,難令市民真正明白環保的意義,建議政府在大廈附近加開回收站和廚餘機,以及加強有關垃圾分類的全民教育,「很多長者都不太理解措施,他們都很擔心若是不當處理垃圾,會被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