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指環保園申請門檻過高,至少要投資3,000萬元。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明)香港特區政府垃圾徵費計劃旨在鼓勵巿民減廢回收,惟「先行先試」計劃顯示配套不足,成效未如預期。香港文匯報訪問本地回收業界人士,他們指出問題在於政策宣傳太着重收費方面的解說,卻較少對環保的着墨,令公眾將該計劃目的誤解為處理垃圾的費用,而忽略計劃宗旨是透過收費鼓勵市民減少生產家居垃圾。業界建議政府日後將宣傳重點放在環保回收,同時期望特區政府與內地商討利用大灣區內地城巿合作促進回收產業發展。

宣傳包裝宜講明用者自付

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對香港文匯報指出,特區政府對環保回收業支援不足,回收商因此愈來愈少,貴金屬等能賺取較多金錢,但回收塑膠難獲利,「得幾檔,一隻手數晒。」他認為垃圾收費所得費用要用於支援回收業界,達至減廢回收目標,惟政府對垃圾徵費計劃的宣傳失焦,未能令巿民了解收費的宗旨是為環保,「(政府宣傳)包裝又不是那麼好,一般市民覺得該計劃是為賺錢,其實(宣傳)包裝應該講明用者自付,(丟棄)垃圾少了,只要沒有什麼垃圾扔就會畀少些錢。」

他指出,普遍市民都支持環保,若能將垃圾徵費的收入投放在環保事業上,市民會更支持,「收入是給運輸物流及回收處理用的,政府應在這方面宣傳多些,讓市民知道。市民一般是支持減廢,但今次宣傳令人以為政府垃圾收費為賺錢,變了有很多負面影響。」

可研撥地予港商 到內地設廠

對於不少市民反映回收配套不足,劉耀成解釋,香港回收業經營艱難,以致配套未完善。對於今次垃圾徵費擬暫緩,他建議利用這段時間扶持香港回收行業,強化回收配套。「香港回收業的難點是不論地、人、運輸成本高,導致回收物重造後售價高,影響銷售。」

針對土地的問題,他指出回收業界缺乏土地設廠,環保署的環保園申請門檻又過高,至少要投資3,000萬元,只有大型回收再造企業能進駐,而政府撥出的環保用地又不多,且價高者得政策令塑膠等收益低,回收商難以競逐,只能租用新界棕地,惟未必符合土地規劃用途。他促請政府增撥土地作回收和循環再造用途,以利回收產業發展。

對於回收成本高昂的問題,他認為香港與內地融合發展,且屬大灣區一員,建議特區政府與內地商討撥地給香港的回收商,到內地設廠進行循環再造工業。如塑膠先進行處理清除雜質,成為單一或兩種製造原料,送到內地工業區加工做膠粒或其他成品,則可解決土地不足問題,且可聘用內地人手擴大巿場,如成品在內地銷售便打稅,亦可運回港或輸往東南亞外銷。而物料運輸時可設追蹤器,確保運到指定廠房,杜絕走私「洋垃圾」問題。

政府可帶頭用循環再造產品

劉耀成認為,只有扶助回收業,使業界有經濟誘因,才能提升回收配套。他又認為香港業界有能力將回收物料循環再造,問題是產品有否出路,增加經濟效益,「以回收塑膠為例,出路少,但深加工做膠粒可運往東南亞或內地做不同的產品,特區政府要探討強化香港本地巿場,例如政府多採用香港製的循環再造產品。」

綠盈環保有限公司回收卡板循環再造為貓砂,及將石屎廢料製作環保磚。其創辦人佘鑫豐表示,環保磚有供應本地作建築物料,認為政府要作出支援,帶頭使用更多不同的循環再造產品,並鼓勵商界亦使用,若增加產品出路,擴大巿場,就能令回收和循環再造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