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

作者:王躍文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作家王躍文最近出版了一部《走神》(湖南文藝出版社,2024年4月),是他的「首部歷史文化隨筆集」。一位作品眾多且影響力甚廣的作家,讀者往往會比較關注其冠以「首部」名義出版的著作,因為這往往會打開了解作家的一條新路子或者說捷徑。王躍文愛讀《詩經》《論語》《莊子》《史記》《資治通鑒》,也寫過《大清相國》等歷史小說,但這麼晚才出版一部「歷史文化隨筆集」,值得通過本書管窺他的創作全貌。

市場上曾有「小說家的散文」出版熱,作家李洱說過:「小說家的小說倒不一定要看,小說家的散文一定要看」,這句話很容易理解,因為小說家以虛構為天職,讀者很少能直接到小說中讀到作家本人,而散文就不同了,小說家沒法在散文中偽裝,除了更誠實一點,否則沒法把散文也寫好。這一點,也可以用來形容沒這部可以稱之為隨筆、雜文、散文集的《走神》。

「走神」在詞面上的意思,是指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思想開小差,整體上是個不含褒貶的中性詞,但用在一些人身上(比如不愛學習的孩子)也略含批評意思。但文化人的「走神」,顯然不是這個詞語的常規所指,按照王躍文在本書序言中所寫,《走神》是自己的失眠成果,「數羊、背書、冥想,都沒有安神催眠之效,我就常常走神千里之外,或是萬里之遙」。作家出版一本著作,在緣起或源起方面,多有類似舉重若輕的說法,讀者姑妄聽之,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走神》共分為三輯,分別為《大人們的壞脾氣》,《權杖與華表》,《仁者·君子·凡人》。單從小輯的命名,看不大出來作者的鮮明表達意圖,按照我的閱讀理解,《大人們的壞脾氣》講的是古代官員們的無名之火或者使性謗氣,《權杖與華表》集中講的是康熙、雍正、乾隆等這些皇帝們的真情假意或者獨斷任性,《仁者·君子·凡人》則把視線對準了孟子、莊子、竹林七賢等這些思想家或知識分子,寫他們的貢獻與逃避,深邃與性情……最後這輯名字雖有「凡人」關鍵詞,但這一整本書,落筆到「凡人」身上的字句寥寥無幾,認真想來,大約與某位著名媒體人所說的那句話一致,王躍文以及這本書「不忍心批評或監督弱勢群體」。

拿掉《走神》這本書設計略帶呆萌、紙張柔軟的封面,暫時忽略這個溫和的、甚至帶有「難得糊塗」意味的書名,在進入到被硬殼書封包裝起來的內容之後,會覺得文字的鋒芒在閃爍着冷兵器才有的那種氣息,比如《老爺去廟裏喝茶》,說的是官人老爺隨口一句「想去廟裏喝茶」的話,連帶着和尚、沙彌、舉人、秀才等等,為了搞好接待工作,要忙碌好多天,既擔心沒做好準備,官人老爺沒好臉色,又擔心官人老爺說要去但遲遲不去,如那個段子所調笑的那樣:熱戀少女等待着男友,「怕他不來,更怕他亂來」。

《大人們的壞脾氣》中提到的張之洞、蘇東坡、殷洪喬以及出現在本輯中的其他大人們,無論文名和口碑怎樣,也都有着一些壞脾氣。這些壞脾氣表現出來的形式各種各樣,有的挺討人厭,有的好歹能套上個「性情」的名頭,歸根結底,這些大人們的壞脾氣可以用「驕嬌二氣」這四個字來總結。對比之下,《權杖與華表》中出現的皇帝們,在王躍文筆下得到的待遇就差了點,這輯文章裏寫到的皇帝,比如嘉慶皇帝親自為龍汝言打招呼,一直到主考官把龍汝言錄為狀元才龍顏大悅,比如康熙、雍正,「用人整人,不太關乎官員們的奸忠貪廉,也不關乎國法綱紀」,所有事情「聖上其實都知道」,至於皇帝是真傻還是裝傻,作者沒有給出答案,但讀者心中自有答案。

我讀《走神》,並未走神,因為王躍文的隨筆、雜文寫作,和他的官場小說一樣,目光炯炯,表達犀利,有凝聚讀者注意力的能力,他文章的價值指向太清晰也太明確了,如探照燈照射到大道上,一眼可以看到道路兩邊、全貌包括盡頭。有了這盞探照燈在,讀者不會在閱讀中迷路、迷茫,甚至與作者達成了會心一笑的默契。

最後我想說,讀《走神》這本書,不會使你愛上什麼人,也不使你恨上什麼人,而是會幫你成為入定之人,讀到妙處忍不住一聲「呔」字脫口而出,那些書中的官員老爺、皇帝大神們,沒準會被你嚇一跳。 ◆文:韓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