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黄依江) 香港中國書畫研創會即日起至5月27日假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展覽館,展出廣州嶺南派名家陳子毅(1919-2019)、其入室第子余元佳及近40位徒孫的水墨作品。
廣州嶺南派畫家陳子毅是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廣州美術家協會和高劍父紀念館藝術顧問。他少年時期學習中國水墨藝術,接受正統西洋畫訓練,先後得名家趙少昂和高劍父指導。陳氏於五十年代成名,紅棉是他最引人入勝的藝術主題,他用沒骨寫意技法繪畫的紅棉色彩淋灕酣暢,突顯英雄樹氣宇軒昂之美,素有「陳紅棉」美譽。

余元佳十九歲於廣州拜陳子毅為師,其後更成為其女婿,師徒相知近六十載。他擅長風景寫生,畫風細緻嚴謹。於1989年開始繪畫的《千呎香江圖卷》是他最為著名的作品,此畫高1.05米、總長度達303.6米,前後共用八年時間完成,以當代水墨紀錄了八、九十年代經濟輝煌時期港九、新界共187個景點,流露他對東方之珠的讚嘆之情,此劃時代傑作於2022年獲香港藝術館永久收藏。


展覽焦點是陳子毅、余元佳師徒分別創作以梅為主題的兩幅巨幅。陳子毅在原張古紙上繪畫《梅花‧卜算子詞》,落筆蒼勁,彩墨交融,書以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詞;余元佳以十米巨型橫幅《梅林》相呼應。

是次展覽是陳子毅、余元佳在港首次大型聯展,除了展出師徒二人共超過130幅、大部分從未在香港公開展出的精彩畫作外,同場亦展示余元佳近40位在港門生的佳作。陳子毅身故五年來,第一次有三十多幅國畫在港展出,而余元佳對上一次個展已是十年前。今次他揀選約過百件作品,絕大部分未經公開展出。跨越三代的師生情誼,超越時空的不渝匠心,令這個師生作品展聯展意義非凡,彌足珍貴。
責任編輯:
之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