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劉曉光遇到一件哭笑不得的事。

上學期,他們為本科C++課程的教學設計了一套批改作業的智能系統,可以實時了解學生完成作業的速度和準確率。結果發現,很多剛開始學習C++的同學作業就做得又快又好。

「我們課程組有些竊喜,是不是這一次我們做對了什麼?」劉曉光忍住笑接着說,「可到了期末考試時,又把大家打回了原形。」去問學生,回答也都很誠實——「我們平時寫作業都用ChatGPT。」

這件事讓這位計算機專業的教授陷入思考。他清楚,對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來講,目前中小學的所有課程以及大學的絕大部分基礎課程的作業和考試,都能輕鬆完成。那麼問題來了,這也是此前美國媒體拋出的一個論點——ChatGPT會把學校幹掉嗎?

在5月19日,南開大學攜手華為公司發布「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的現場,劉曉光談到這段真實經歷,而關於「智能時代,教育何為」的討論,也成為現場熱度最高的話題。

自ChatGPT、Sora衝擊世界以來,對未來的猜測也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對大學而言,當務之急是迎上這個瞬息萬變的智能時代。此次南開大學推出的行動計劃,被視為「吹響了以AI技術重塑人才培養新體系的號角」。行動計劃包括教育教學、技術設施、管理服務三大領域,將全鏈條、全流程、全生態地讓大學與AI深度融合,培養面向未來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

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說,這是面向國家急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應時、應需、應勢之舉,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衝擊傳統的方方面面

關於「ChatGPT會把學校幹掉嗎?」這個問題,劉曉光越想越覺得,聽上去雖有點聳人聽聞,竟然好像還有點道理。

在大學裏,學生能夠通過慕課學習到世界上最好的教師教授的課程,倘若在學習過程中有什麼不懂的地方,還可以通過ChatGPT得到回答,那麼大學教師的作用是什麼呢?

「補刀」的聲音也越來越多。英偉達CEO黃仁勛提出一個觀點,現在小朋友們不要學編程了,因為未來人類可以用語言直接與計算機交流。不久前,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又進一步說,程序員這個職位可能都將不復存在,未來的編程語言就是漢語和英語。

照這種說法,一直教授大學C++課程的教授們難不成要失業了?劉曉光決定回到原點去思考自己從事的事業——教育的本源任務是什麼?

按照傳統的教學設計,都是先由老師講述知識,再通過平時作業和考試來考查學生學習知識的程度。「考試和作業其實都是沒有意義的。」劉曉光說,教育的意義是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培養出正確的人生觀、方法論和一定的專業能力。而眼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正是給這樣的教育過程帶來了衝擊。

也就是說,學生可以通過各種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直接知道結果,而把過程給忽略過去了。「這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學生可能知道很多知識,但是這些知識怎麼來的?為什麼會這樣?完全不知道」。劉曉光用一句話形容這類人——「談笑皆鴻儒,思考全白丁。」

未來一個木桶盛多少水,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板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新興戰略性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要驅動力量。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說,放眼世界,人工智能正在開啟一場比工業革命發展速度更快、涉及面更廣、顛覆性更強的社會變革。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

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之路,推動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是回答「智能時代,教育何為」的時代命題的必然要求,「是順勢而為。」陳軍說。

從就業角度來看,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影響最大的,可能是初級專業人士和技術人員,也就是以腦力勞動為主的白領工作,對個性化體力勞動者的影響反而不太大。

因為使用了AI大模型,整個社會的創新創業門檻降低了,技術平權化,由此劉曉光判斷,創業者、科學家或是創新者,將成為未來最重要的人。

一些傳統理論也將受到挑戰。以人才培養中常用的「木桶理論」為例,傳統觀點認為,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但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劉曉光提出新的觀點——未來一個木桶盛多少水,取決於最長的一塊板,「其他那些短的板怎麼辦,由其他人補齊」。

這就意味着,未來時代需要每個人都發揮出自己的特長,把自己的優點做到極致,其他的交給擅長的人一起來合作。

帶着這些新的思考,他們已經嘗試對專業課和全校的通識選修課進行了優化探索。比如,C++課程要求同學們自主選題完成一個作品,作品不限主題,唯一的要求是要運用所學課程的知識,鼓勵學生找到並能夠發揮自己的特長。作品的製作過程必須全程開源開放,培養大家合作共贏的精神。作品完成後,還要做成短視頻放到網上,讓學生學會推銷,掌握流量密碼。

「此次推出的行動計劃,標誌着南開大學開啟了以AI技術推動教育模式新變革的新篇章。」陳雨露說,130餘門人工智能通識基礎課、專業課和AI+交叉課程是教育教學篇的核心,覆蓋全體學生。

如何培養AI領域的戰略型緊缺人才

人工智能的加速發展已經讓人們感到應接不暇。OpenAI剛剛發布了GPT 4o,其中字母「o」是omni,即全能的意思,凸顯了其多功能的特性,它可以實時對音頻、視覺和文本進行推理,能夠處理50種不同的語言,還能讀取人的情緒。著名的蛋白質預測結構模型AlphaFold2在蛋白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建模方面引發了一場革命,而不久前推出的AlphaFold3又進一步升級了功能,將幫助科學家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推動生命科學的發展。

關於人工智能是否會戰勝人類的爭鳴,也從未停止。「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一直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南開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程明明認為,要跟上AI時代,照本宣科地灌輸知識已經過時,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特別是解決行業中的痛點問題,是培養複合型人才的一個關鍵。

「高水平人才不只是能寫論文,更需要面向核心問題,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程明明認為,大學培養的不應該是論文機器,而應該更多地解決行業問題,關注成果的影響力,而不是數量。

他認為培養AI領域的戰略型緊缺人才,應該面向經濟主戰場和國家重大需求。他所在的團隊在AI領域依託華為、騰訊、阿里等公司的實際需求,服務了數以億計的用戶的日常需求,併產生了相應的經濟效益;團隊還與國家減災中心等合作,將技術應用於一些核心產品。

陳雨露說,我們迫切需要以高度開放的思維,統籌行業領軍企業、高水平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校友群體等多方面育人資源,共同推進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平台、人才培養聯盟以及實踐創新平台等建設,形成「理論與實踐」「校內與校外」「技術與應用」的多元式賦能培養模式。

華為昇騰計算業務CTO周斌也認為,通過多模式的協作共同加速中國AI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是時不我待的事,同時他也相信,「人工智能不會戰勝人類,但是掌握人工智能的人必將在未來立於不敗之地」。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