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鼓嶺的松園下村距新界東北堆填區僅三公里,氣味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村民。\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大公報記者 鍾佩欣、林良堅、許棹傑)「這座確是山,但這座是垃圾山。」在新界打鼓嶺區,居民指着不遠處的新界東北堆填區說,村民與堆填區為鄰接近30年,長期忍受惡臭與蚊蟲滋擾,看着河水由清澈變為土黃色。

立法會議員兼北區區議員陳月明接受《大公報》訪問表示,以堆填處理垃圾的方式十分落後,她不斷接獲堆填區附近居民的求助與投訴,要求政府盡早關閉堆填區的運作,同時加快焚燒垃圾發電設施的興建工程,並應增加有關設施的處理容量。

本港現有三個策略性堆填區,分別是位於屯門稔灣的新界西堆填區、打鼓嶺的新界東北堆填區,以及將軍澳大赤沙的新界東南堆填區。打鼓嶺堆填區自1995年開始運作,現時面積95公頃,每日接收約6800公噸垃圾,包括都市廢物、豬糞等。

《大公報》記者於本周一(20日)到打鼓嶺的松園下村實地觀察,從村內抬頭可眺望到三公里外的新界東北堆填區,山上是一大片不透氣永久墊層的綠色物料,山邊有一輛一輛貨車進出,傾倒垃圾、廚餘等。

深圳居民亦受臭味影響

原居民張先生告訴記者,堆填區所在位置,原本是一個天然山丘,其後被挖掘成山谷,從全港不同地方運來的垃圾傾倒到這裏,一層層堆積,今日變成「垃圾山」,「我們全村人一直看着它(堆填區)長高。」他苦笑說,曾有村外人誤以為堆填區是景點,「的確是山,但這是垃圾山」。

打鼓嶺堆填區附近除松園下村,還有香園圍村、竹園村、坪洋村等,村民深受垃圾堆填區的氣味滋擾。身兼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主席的陳月明接受《大公報》訪問時,多次強調要求政府停止新界東北堆填區的運作,她說2022年上任立法會議員,一年間已收到逾5000宗投訴,主要是堆填區附近居民受垃圾臭味、蚊蟲等滋擾。有深圳居民向她反映堆填區臭味問題,並在月曆上標記臭味強弱度。

陳月明是打鼓嶺區原居民,她形容「一出門口就是臭!」情況嚴重時,在浴室稍為打開窗戶,臭味即飄入室內,當臭氣強烈時,村內蒼蠅數量便隨之增加,滋擾村民生活。未有堆填區時,村內河道的水源是可以飲用的,河內有蝦、蟹等,但現時只有泥黃色的水,「堆填填了那麼久,都滲透在土地內。」

張先生說,每當村民反對堆填處理垃圾,外界就會有「垃圾不掉在打鼓嶺堆填區,掉在哪裏?」的回應。他說早於10年前,村民已不敢在屋內開窗,臭味更吸引過百隻烏鴉在村內出沒,一早到晚在樹上「吖吖」叫,他形容是從視覺、聽覺,到嗅覺的三重滋擾。

「香港還在用堆填方式處理垃圾,真的很落後。」陳月明說,村民希望政府盡快停止以堆填方式處理垃圾。她指政府近年針對臭味外溢、周邊環境衞生問題,加強噴灑礦物砂英泥漿塗料、增設氣味中和機、覆蓋滲濾污水池,以及加強對氣味的監測等措施,情況有改善,「做了好過沒有做」。

I·PARK1最快明年投入服務

為了擺脫依賴堆填區處理垃圾,政府正在興建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的焚化發電設施I·PARK1,並籌備興建I·PARK2,但預計分別要到2025年、2030年才投入服務,每日合共可處理9000公噸垃圾。環保署預計,當I·PARK2投入運作後,打鼓嶺堆填區將轉型為只接收建築廢物。

陳月明表示,政府應盡快減少運往堆填的垃圾,包括使用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PARK2,處理禽畜廢料、廚餘等。另外,環保署承諾首個焚化發電設施建成後,廚餘、畜糞等垃圾優先焚燒處理,長遠期望加快焚化發電設施的建造及增加容量。

灣區合作|借鑒內地經驗 邁向「無廢城市」

在建設「無廢灣區」的機遇下,香港正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探索深化「無廢城市」和資源循環交流合作。立法會議員陳月明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支持「無廢灣區」議題,並認為內地經驗值得參考,建議政府多參考內地先進技術。

陳月明說,據她了解,環境保護署正與內地灣區城市了解處理廢物設施的技術及成效等,結合雙方的長處。兩地法律制度、技術可行性,以至成本效益等或會有所不同,她相信仍有待兩地政府共同探討。她表示,早前到訪深圳鹽田的轉廢為能的焚化發電設施,上方樓層有經營餐廳,她形容建築外觀不像垃圾焚化爐。

本港最快要到2025年,才有第一座焚化發電設施(I·PARK1)落成,陳月明認為,有必要請示中央,以及結合灣區一體化定位,探討如何善用灣區其他城市的焚燒能力,盡早引入技術加快兩座焚化設施的進度,盡早落實關閉堆填區。

條件不足|鄉村推行垃圾收費困難重重

「鄉郊推行(垃圾收費)真的好困難。」立法會議員陳月明表示,垃圾收費推出前,社區要有完善的回收配套,市民要有回收的公民意識,兩者缺一不可,但現時是兩者都未準備好。

陳月明以她居住的鄉村為例,垃圾車每日一次定點收集垃圾,垃圾站經常爆滿,垃圾隨處可見。區內人口多、分布散亂,她擔憂若推行垃圾收費,會出現非法棄置等問題,而且鄉村居民不少是老人,難以要求他們改變丟垃圾的習慣。

「食完杯麵的碗,可以回收嗎?我都不知道。」村民張先生向記者表示,村內的垃圾點旁邊設有回收垃圾桶,但形同虛設,村民已習慣將所有垃圾放在同一膠袋內扔掉。

陳月明說,環保教育應從小做起,並持之以恆。政府繼續透過學校教育,培養環保意識。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