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療水平及質素雖然享譽國際,但750萬人口始終是小市場,向藥廠引入進口藥時,議價能力弱,導致香港多年來存在藥價過高、藥物供應類別狹窄的短板。但香港所背靠的內地市場龐大、藥物資源豐富,故近年北上求醫漸成趨勢,尤其是患者少、藥物天價的罕見病及癌症。香港文匯報將一連兩集剖析當中原由及破解之法。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戴天晟
香港與深圳雖然是一河之隔,但對於罕見病患者Penny而言,那是邈若山河的距離,差之千里的還有兩地藥價。自小確診脊髓肌肉萎縮症(SMA)需要輪椅代步的Penny,因無力負擔香港每月近20萬元的藥費,必須定期前往深圳覆診,享用當地僅為香港5%藥價的同款外國進口藥。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直擊她為食得起藥物,經歷8小時北上「長征」。普通人覺得微不足道的事,在她是難過登天,簡單的上廁所,她也要假手於人,同行的胞姐瘦弱無力抱她如廁,她便全程滴水不喝,忍渴完成求醫之旅。她是一面鏡,折射出香港藥業下的悲歌,兩地統一採購藥物,減低香港藥價成為她,乃至無數病人的希望。
責任編輯:
張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