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粵港澳涉境外「投資」詐騙活動近年頻發,而且手段推陳出新,更具隱蔽性和迷惑性。記者梳理廣東典型案例以及從珠海警方近期接報的警情中發現,投資理財類詐騙已成為電信網絡詐騙最常見的詐騙形式之一,侵財犯罪新手法與「套路」不斷翻新。而據公安機關相關數據,投資理財類詐騙損失金額最大,佔全部電信詐騙案件損失的三分之一左右。

記者綜合梳理相關案例警情發現,詐騙團夥往往利用在境內外設立企業進行虛假包裝、或者冒用國際知名公司,虛構設立網站、手機APP,以理財炒股、買賣外匯、投資碳排放權、高新科技開發、開設境外正規賭場貴賓廳等能獲得「高額回報」,誘騙民眾直接或者發展下線會員向指定的銀行賬戶匯入資金,然後關閉網站,攜款跑路。

詐騙活動侵財犯罪新手法與「套路」不斷翻新。圖為繳獲的涉詐騙案物品。(方俊明攝)

較多打着港澳境外「知名企業」旗號

打着港澳境外知名企業旗號,是此類詐騙罪案的主要特徵之一。騙徒通過極力推送民眾下載註冊在境外的企業「名下開發」的投資類APP,其中大部分是冒用相關知名企業名義設立,平台可以接收投資產品的宣傳推介、進行投資充值及提現申請,騙取民眾投資款。期間,利用本地民眾擴大宣傳面。譬如騙徒先通過網絡好友聊天方式,與本地某一民眾建立起信任關係,隨後利誘其在當地通過微信群或其它聊天交友APP,甚至組織線下聚會形式,拉攏熟人進行投資宣傳。該團夥自始至終不現身,均利用網絡方式與投資民眾(會員)聯絡。

詐騙新手法與「套路」不斷翻新

「介紹他人投資有回報」則成為延伸詐騙鏈條的招式之一。詐騙團夥操控的「投資」等平台往往還設置一定層級的會員等級,會員除了投資能獲得定期回報,同時推薦發展他人註冊及投資,該層級投資人可以獲得一定的獎勵及比例提成。為逃避警方或相關部門打擊,相關投資款項轉入平台客服提供的多個異地不同的商家或個人銀行賬號。而涉詐騙款項達到一定「收割」階段時,「投資」等平台無徵兆突然關閉,投資民眾(會員)後續在某天發現APP平台無法提現,個人交易記錄、賬戶餘額、身份信息均被清空,甚至無法正常登陸,網上的客服人員也聯繫不上。

投資理財類詐騙已成為電信網絡詐騙最常見的詐騙形式之一。圖為警方繳獲的涉詐騙案銀行卡。(方俊明攝)

詐騙團夥更趨專業化 分工明確

還值得關注的是,詐騙團夥更趨專業化,譬如公司化運作,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此類團夥的各小組之間相互獨立、相互分散,各層次的騙徒之間大都採取「一對一」單線聯繫,下一級騙徒往往只知自己的上線,對「公司」整體情況一無所知。如在部分跨境詐騙集團內部按分工設置「個人信息搜集部」、「個人信息分析部」、「發送短訊、撥打電話部」、「技術部」、「轉移資金部」等部門,並根據詐騙所得的金額、效率、成功率等實施考核機制。

記者梳理案例及相關警情還發現,這類新手法的網絡金融詐騙犯罪,具有涉案金額大、參與及受害人數多、作案周期長、利誘性迷惑性強等特點,案發後資金返還率低、參與「投資」的受害民眾損失慘重。

「低成本、高回報」往往是騙人幌子

記者認為,面對這類詐騙新「套路」,我們首先要謹記「天上不會掉餡餅」!所謂「低成本、高回報」往往都是騙人的幌子。而記者亦多次跟反詐警察交流,得到最直接的「答案」:「貪心得個貧」!詐騙團夥利用受害人在前期投入少量資金短期內就能收到「高額回報」的心理,投下誘餌。民眾必須提升防範意識,及時分辨應對,避免落入詐騙團夥設置的圈套。「如果投資回報的利率明顯高於市場利率,就要多一個心眼,多問問身邊的人或朋友」。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