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仁坦言不會再接戲,只因所有心思擺到《利瑪竇》上。
◆劉松仁相信人生每個階段的發生都是天意。
◆王梓軒獲劉松仁邀請主演《利瑪竇》。
◆《利瑪竇》第一場演出非常順利。

「松哥」劉松仁在任何年代都是「性格巨星」,這樣的封號並不是負面形容他,而確實是他的特色,無論是年輕時代在電視台做小生到今時今日做前輩大哥,要訪問他都要講緣分和心情,這兩樣其實構成了他的風格,就是堅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做人處事的方式。對不信任的人他可以「沒話可說」,對信任的人可以交心底話講得滔滔不絕。 ◆香港文匯報記者 焯羚

早前知道劉松仁「松哥」擔任藝術總監並與舞台劇導演黃俊達一同執導的《利瑪竇》音樂劇闊別4年,4月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第三度載譽重演,幾位圈中前輩相約松哥下午茶聊聊天。松哥欣然赴約,坦承早前老朋友李影猝然離世令他很有領悟。因為李影出事前在香港約他們見面,但他因忙於音樂劇事和家事而推後,等對方加拿大回來再見,結果卻就此天人永隔。讓他忽然醒悟對朋友對親人的見面機會也要珍惜,「人生來到70歲後,真的是見得一次就一次,我而家經常與舊日同事朋友敘舊。」這位「性格巨星」雖然外表很酷,但內心其實很感性,只是不輕易表露。

自言目前是「最正」的狀態

「松哥」坦承以前不會想到珍惜朋友這些事,因置身在演藝圈的漩渦,頭腦沒那麼清醒,年齡漸長的他不但相信人生每個階段的發生都是天意,也開始以多年來積攢的智慧去靜心感受生命、欣賞生活、專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他形容目前是「最正」的狀態。近年在幕前甚少見到松哥,他坦言不會再接戲,只因所有心思擺到《利瑪竇》上:「我冇(其他)計劃,我擺晒自己落去,我自己行緊演藝生涯最後嘅階段,裏面其中一個就係音樂劇《利瑪竇》。」對於早前傳出他身體欠佳,松哥大笑回應:「我嘅狀況點,讓你哋話畀佢哋聽。」

利瑪竇(Matteo Ricci)於明朝來到中國,為天主教在華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了傳播天主教教義,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利瑪竇》音樂劇根據利瑪竇在中國傳教期間帶來的各種西方的新事物,吸引了眾多好奇的中國人而改編,希望延續四百多年前利瑪竇的中國行,對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的巨大貢獻、弘揚利瑪竇仁愛謙卑、堅毅不屈的精神。

松哥回首當初答應擔任藝術總監和執導《利瑪竇》的時候自己內心的一番掙扎,在恩保德神父的引導,松哥放下影視工作全心投入製作,經過一番努力,此劇首輪演出反應好,三度重演。慶幸執導並讓神父生前看到了這部音樂劇。也慶幸有答應恩保德神父接受這任務,讓他看到《利瑪竇》音樂劇的誕生。今次重演神父已經離世了,令他愈發珍惜當下擁有的一切,並在保證健康的同時盡心做好這個音樂劇。恩保德神父是他年少時的啟蒙導師,兩人關係亦師亦友,神父對松哥有無限信任與支持令松哥一生難忘。由於恩神父去年離世,今次演出松哥加入紀念環節,因對方為香港貢獻良多。

加入管弦大樂隊 百位中學生參與

松哥選擇了香港男歌手王梓軒與新加坡女歌手兼舞台劇演員陳潔儀領銜主演音樂劇《利瑪竇》,松哥與梓軒的相識契機是拍攝電視劇《華麗轉身》,當時仍是新人的梓軒經松哥指導下,成功「一Take過」完成一幕難度頗高的崩潰戲,松哥自此認定梓軒的演戲才能。松哥一開始邀請梓軒參與音樂劇時,《利瑪竇》仍屬沒有薪金的業餘製作,但梓軒依然願意不計酬勞去幫忙,令松哥十分感動。

松哥爆料指王梓軒幫手為《利瑪竇》重演做了很多工作,無論是台上演出或幕後都更加料。是次三度公演更加入數十人管弦大樂隊及100位中學生參與演出,加入中學生參與也是梓軒主意。

這回演出由4月20日開始,未來仍有6場(23至28日),看過第一場演出的觀眾都讚王梓軒同陳潔儀表演得好出色,謝幕時全場掌聲熱烈。

若大灣區內巡演都很有意義

問松哥音樂劇會否到內地演出?他表示當然好!利瑪竇當年前往中國傳教,首站到達澳門,到過肇慶 、廣州、 韶州,他脫下洋裝,換上漢服,努力學習中文。攻讀《四書》並將之譯為拉丁文。先後在廣州、韶關、南京白鹿洞書院等地講學。其後由韶州到南昌, 他曾贈予南京禮部尚書王忠銘一冊世界地圖結下友誼,他帶來的地圖令中國人眼界大開。如果在大灣區內巡演都很有意義,但要解決舞台道具運送及演出成本問題,看看有沒有人或機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