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中國核能行業協會15日發布《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4》藍皮書顯示,中國在建核電機組26台,在建機組數量繼續保持世界領先。2023年中國有33台機組在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的綜合指數中達到滿分,比例高於美國、俄羅斯等主要核電國家。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廷克表示,中國核電發展規模和節奏已進入新常態,預計到2035年,核能發電量在中國電力結構中的佔比將達到10%左右,與當前的全球平均水平相當。

藍皮書從核電運行、工程建設、科技創新等方面總結分析了當前我國核能行業發展狀況。藍皮書顯示,我國核電機組建設穩步推進。2023年我國新核准5個核電項目,新開工5台核電機組,核電工程建設投資完成額949億元,創近五年最高水平。截至目前,中國在建核電機組26台,總裝機容量3030萬千瓦,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商運核電機組共55台,總裝機容量5703萬千瓦,僅次於美國、法國,位居全球第三;在建及已核准核電機組38台,總裝機容量4480萬千瓦,在運、在建及已核准總裝機規模超過1億千瓦。

同時,我國核電安全運行也持續保持國際先進水平,2023年中國有33台機組在WANO的綜合指數中達到滿分,這個指數反映了核電機組在發電能力、安全性能等方面的綜合水平,中國核電機組的滿分比例高於美國、俄羅斯等主要核電國家。

「中國政府明確提出『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方針,核電發展規模和節奏已進入新常態。」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張廷克15日表示,預計到2035年,核能發電量在中國電力結構中的佔比將達到10%左右,與當前的全球平均水平相當,相應減排二氧化碳約9億噸;到2060年,核電發電量佔比需要達到18%左右,與當前OECD國家平均水平相當。

記者獲悉,我國自主設計建設三代核電機組,全球首台「華龍一號」——中國核電旗下福清核電5號機組WANO綜合指數於2024年2月實現滿分,充分驗證了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安全性和先進性。張廷克指出,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已形成了自主化三代壓水堆「華龍一號」「國和一號」國產化品牌。自主化三代核電技術已全面進入批量化建設階段,「華龍一號」在國內外已有5台機組投入商運、在建機組共13台,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已於2023年底投入商運,「國和一號」示範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在小型反應堆方面,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塊化小堆「玲龍一號」反應堆廠房主體結構已全部施工完成,預計2026年建成投產。

目前,中國投入商運的核電機組分布在沿海的八個省份(自治區),還未有內陸地區的核電機組開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顧問舒印彪15日指出,中國中部地區,位於能源供應的末端,水電資源已開發,在運煤電機組多,風光資源不具備基地型開發條件,核電成為實現能源可持續供應和替代煤電的較好選擇,將對保障中部省份持續增長的用電需求、優化電源結構起到重要作用。「2030年前後,適時啟動中部地區核電項目前期及工程建設工作。目前已完成前期工作的核電廠址,應盡快納入國家規劃,並適時啟動建設。」舒印彪建議稱。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