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姬文風)香港中文大學昨日起一連兩日舉辦「氣候變化國際會議:極地科考、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其中於今日下午舉辦「與雪龍2號科學家對話」學生會議,讓「雪龍2」號科學家與超過300名中大學生及本港中小學生交流,分享極地科考成果。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羅光富親臨現場與學生分享,同一時間位於南極「中山站」的站長、空間物理學家胡澤駿,負責天文觀測的副研究員紀拓,以及負責海冰/氣象監測的高級工程師王安良,亦透過視象通話方式,與在場香港學生分享在極地研究的生活和見聞。
活動期間在場學生積極把握機會向科學家們提問,有學生問及南極環境和生態,科學家們隨即分享珍貴的極光照片,又介紹了跟企鵝、海豹等南極動物近距離接觸的經歷。被問到在南極工作和生活的感受,胡澤駿憶述昔日到來南極以前,以為這裏是個不毛之地,「到來後才發現這裏有非常宏偉的冰山、潔白的雪原,讓人的心靈變成一個很空靈的狀態,比我最初的想像要提升很多。」
紀拓續表示,南極環境一方面有着很多可愛的動物,但在冬天來到的時候,大自然也是有其殘酷一面,「像我們經常要冒着強風出去作業,真的是會感覺非常痛苦,尤其在不帶手套操作儀器時,幾分鐘就要換人接手,這個時候就會感受到南極的殘酷。」
王安良則與學生分享了南極氣候變化的觀察,「今年我們在『中山站』測到的最高溫度是9.6度...其中一個方面是對冰川影響非常明顯。」他分享在1月底至2月初,在「中山站」不時聽見冰山崩塌的聲音,「就像放鞭炮一樣,時不時都會聽到」,而當冰川流到海裏,又會對海洋生態產生影響。
羅光富介紹極地考察從1984年開始,至今已是40周年,過程間產生了多項發現和成果,「這些觀測結果是我們人類認識自然環境的基石,只有認識到氣候變化,我們才能更有效地制定保證措施,去保護我們的生態系統,積極地應對氣候變化。」因此他表示南極科考雖然十分艱辛但意義重大且深遠,鼓勵所有年輕人積極了解氣候變化,勇於探索,成為可持續未來的建造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