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文平理

近日,沙田T4幹道71億元建造預算引起社會熱議,有聲音認為造價太高,對政府方案有保留,政府也在向立法會提交撥款申請前主動撤回。然而,面對沙田區交通「打困籠」的局面,優化運輸網絡是有其必要。政府基建造價的確會因為工資、材料等因素而有所調整,但用長遠眼光看,基建壽命以百年計,所製造的社會效益相比起建造成本,還是高一大截。回望過去幾項重大基建,動工前總有些聲音大嘆造價「好貴」而提出反對,但完工後,老大難問題得以解決,那些「好貴」聲音又消聲匿跡,待下一次有另一個基建上馬時又冒出頭來。究竟「好貴」如何界定,公眾要有清晰頭腦判斷。

T4造價的爭議點所在,是政府提出的預算比18年前初推方案時高了60億元。2005年政府首次提出興建T4幹道,當時預算造價為11億元,由於沙田區議會反對,項目擱置。到2021年政府重推計劃,並將設計優化,提出的造價調整為71.6億元,有立法會議員對高出來的造價預算表示質疑。

運輸及物流局一再強調,T4主幹路工程項目所帶來的交通裨益、對市民的便捷和經濟效益一併考慮,造價看似高昂,但設計實而不華,惠民設施用得其所,物有所值。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以「刻不容緩」形容建設T4幹道的的急切性,指如果沒有T4幹道,沙田及馬鞍山交通情情況將持續惡化。

純粹從金額看,新路造價多了60億元,似乎多了許多。不過宏觀地看,兩個預算是經過18年時間提出,中間涉及通脹、材料價格波動是可以理解。政府評估,幹道建成後,當區居民出行時間可節省40%,每年為社會節省多達5億元,保證沙田、火炭、石門等地區,2041年前都不會塞車,長遠更有利馬鞍山填海計劃及「北都區」發展,屬有利全港發展的工程。

這些年來,本港基建屢被投訴造價太高,比如將軍澳至藍田隧道,預算151億元,被個別聲音形容為「全世界最貴隧道」,結果通車後,將軍澳隧道擠塞問題大大改善,車龍縮短了七成,接駁的跨灣大橋更附設行人道和自行車道,成為街坊遊客暢遊熱點,再沒有人指責隧道造價貴了。

交通基建的成本和效益並不能單以今天眼光看待。過去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也一度被詆毀為「大白象」,相信當年說這番話的人,看到今天的繁忙景象,一定無從辯駁。政府進行基建的遠見和決心,社會應當理性從長遠角度分析,需要確保的,是基建要如期完成,以及施工嚴謹,這是令公眾覺得花錢是值得的不二法門。

責任編輯: 孫佳藝